文/冷澀
最近幾周的天氣似乎陷入了一個魔障,陰沉的天空,驟降的溫度,突如其來的雨點,積水的道路深深淺淺,坑坑洼洼,一腳下去濺起一身的泥。沒有陽光,窗外疏雨,讓本就紛亂的心境更添不安。
前段晴朗的日子里,一個人跑到離家有些遠的卓爾書店,壓抑不住內心的興奮與激動,一口氣抱了三本厚書回去,書架是滿當當的,錢包卻“日漸消瘦”,所幸買到了一直想要卻苦于尋覓已久而不得的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愛不釋手生怕不小心把它磕碰弄臟了,翻的時候動作便異常輕柔。
全書共六輯:《活得簡單才活得自由》,《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愛是一條孤獨的河流》,《人生邊上的智慧》,《人的高貴在于靈魂》和《塵世最合適的位置》。乍看上去與現在流行的勵志雞湯文并無二異,但細細品讀,尤其是在春節這段忙碌吵鬧又有些無聊乏味的日子里,一個人安靜地讀完,內心竟多了份難以名狀的喜悅。
平時看書就習慣拿一支筆勾勾畫畫,把心儀的句子記錄下來,蘊含哲思的語言總能在日積月累中打動人心,泛出最柔軟也是最真切的感動。
我尤為喜歡在雨天的夜晚看書,只有在這種時候,自己面對的才是真實的,不摻雜虛偽的自己。盧梭曾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這也是周國平先生散文集的第一句話,做回自己,真是世上最難的事。我會刻意為自己營造一種意境:關上房門,一個人伏在書桌前,循環播放一首歌,雨聲伴奏,然后在柔和的燈光下默默寫著寂靜的文字。媽媽知道我對寫作的癡情與執著,便不會打擾我,但常會在旁邊放一杯蘋果汁和一些小點心,蘋果汁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就像是媽媽無言的支持,無論我走多遠,我的背后一直都有堅強的后盾。
“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b>有時孤獨好似念舊,念舊,放不下,所以總會忍不住回頭看看過去的片段,努力拼湊并紀念所有遇見的人和發生的事。
習慣性地攤開一個又一個寫滿密密麻麻字的本子,黑色的筆跡曲折蜿蜒,潦草狂放,打的草稿沒有人能看懂。本子里面夾著一張又一張的明信片,厚厚的一沓,熟悉的署名,卻是即將陌生的回憶。
2012年5月22號是個特殊的分水嶺,從那天開始寫下的每篇文章我都有所保留,雖然有的已殘破不堪。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寫給家鄉武漢的,文筆還略顯稚嫩。這篇文章的初稿寫在2016年5月22日,剛好走過了四個年頭,很難想象這份不懈與堅持,如今寫文章的心情早就忘記,文風轉變后,當初的文章只剩下空洞的文字和一絲零碎微妙的感覺。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傾聽沉默,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 念舊的人就像是拾荒者,無可救藥,卻又一意孤行,孤注一擲。
我一個人躲在角落里看書,流暢的文筆刻印于紙上,伏案的身影在霧蒙蒙的水汽中若隱若現,我想周國平先生應該也是一個念舊的人吧,他從容淡泊,不失風度,不說別的,他至少是一位認真的作家 。
書桌上、抽屜里,留有著很多東西,上課時偷偷傳的小紙條,寫完因害羞沒有寄出去過的情書,收到的生日小禮物賀卡,折的漂亮的紙星星,還有臨別的贈語,還有許許多多珍愛的書。但還有更多的東西被我粗心大意得不知丟在了哪個角落,伴隨著幾次大規模清理,再也找尋不到,“人生在世,必須習慣失去”,哪怕后悔也無用。很多時候我們微笑揮手說著再見,以后聯系,可以后可能是一個月,一年,或者是一輩子,記憶是有遺忘曲線的,過了很久很久,一切都忘了。
我會因為一個筆名而想起一個人,想起曾經帶給彼此的陪伴和感動,在我最難過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給我力量。我也會因為那個人的離去而將這個筆名就此塵封于歲月的木匣之中,獨自緬懷。
記得高二那年學《琵琶行》,印象最深的不是往日背誦掛在嘴邊的句子,而是一句:“冰泉冷澀弦凝絕”,可謂一見如故。最喜歡的便是“冷澀”二字,對于“冷澀”,字典上有三種解釋,一是形容冰冷而令人感到凝滯的水,二是冷漠而呆滯,三是冷僻晦澀,這不是一個好詞,但我依舊為它傾倒,并將它作為我的新筆名,一用就是二三年。
我有過很多筆名,大部分筆名都是一時興起而取,心血來潮地用個幾天后便甩到一邊去了,唯獨這個筆名,伴我走過了很長時間,我在網站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以及之后許多自娛自樂的文章,落尾署名用的都是它。
以前的小說,以前的日記,以前的人,只是相識一場,緣分盡時便是夢醒,葬了舊事如夢。靈魂是一個游子,一個人自娛自樂,天涼了,坐在屋里寫文時已經打了好幾個噴嚏,腳丫子需要溫暖的被窩了,就此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