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于成為“他”。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并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生。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劉瑜《請別讓我消失》
I had a crush on him.我曾今短暫地、熱烈地、但又羞澀地喜歡過他?!禼rush》
如果說《兔子快跑》展示了一個關于愛情的道理的話,它就是:一個人多么容易把對自己的鄙視誤解為對愛情的需要。兔子先生厭惡自己的平庸空洞,于是他不斷制造愛的泡沫。他在妻子和情人之間蹦來蹦去。愛情的偉大之處在于它可以遮蔽一個人存在的虛空,愛情的渺小之處在于它只能遮住這個虛空而已。對于解決自我的渺小感,愛情只是偽幣而已?!锻米优苁裁磁堋?/p>
一個小孩在你眼前的池塘沉溺,而你見死不救,這是一種罪惡,那么如果這個池塘在更遠的地方呢?僅僅是因為那個池塘離得稍遠,你就可以若無其事地談笑風生?難道一個人的無辜僅僅是因為他近視?或者,選擇性近視?覺得一個遙不可及的人的痛苦,與你有關,這到底是一種自作多情,還是一種真誠的責任心?
此時此刻我們多么希望好人壞人像金庸爺爺?shù)男≌f里一樣清晰可見呀,哪怕是像岳不群那樣隱藏很深的壞人呢哪怕是像梅超風那樣為情所困的壞人呢。壞人在哪里呢?找到壞人,殺掉壞人,難道一個好的故事不應該這樣簡潔明了嗎?殺人多么容易。殺人據(jù)說甚至成了暴力美學。對于一個充滿了壯志豪情的斗士來說,最恐怖的,就是沒有了一個明確的壞人,而這就是當今“階級斗爭”的形勢?!缎男涂ㄆ?/p>
劉瑜這個人,似乎早就聽說過,最初以為是一個網(wǎng)絡作家。上一次偶然在閱覽室看到《送你一顆子彈》這本書,饒有興趣地翻開來看。哦,原來作者是劍橋講師,于是瀏覽了第一篇文章——《淵博的人》。劉瑜那自以為是和冷嘲熱諷強調嚇得我趕快把書合上了,女博士就是女博士,我邊搖頭邊這樣想。前段時間因為被我爸劈頭蓋臉不明所以罵了一頓變得有點離經(jīng)叛道和頹唐自私,于是到閱覽室再次被這本書吸引了。前車之鑒,直接看第二篇文章《積極的人》,覺得似乎比較有趣,抱著了解一下在世界一流大學求學的人生活是怎樣的目的,我把書帶回了宿舍。
什么樣的心情下讀什么書,這句話真是一語中的。我目前這樣的心情看劉瑜的書真是:恰到好處。這本書寫的什么呢?就是劉瑜本人在哥大哈佛劍橋讀書講學的無數(shù)瑣碎生活記錄,全書分為五個看起來很有哲學深度的分區(qū):論他人即地域,論自己作為他人,論人生之意義之不可知,輪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說實話,我最喜歡第一四五部分,其他部分真是瑣碎到要睡著了。劉瑜是一個有趣的人,一個狡猾的人,一個既可以嬉皮笑臉冷嘲熱諷,又可以冷若冰霜悲天憫人的作者,你可以看到她那咄咄逼人的活潑外向和深入骨髓的孤獨落寞。我不確定自己是否羨慕她的那種生活,每天可以不受別人打擾躲在自己的一隅做自己的事,或許是在看書,或許是在寫論文,或許是看電視,或許是一個人乘著紐約地鐵去看一場戲劇。自己與他人保持一種淡淡的聯(lián)系,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度過。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向往這樣一種生活,或許很孤獨,但是自得其樂。我是否能忍受這種無拘無束的孤獨呢?至少現(xiàn)在我是希望自己過這樣的生活,只想自己好好待著,讓那些取悅別人都見鬼去吧。
這兩天一直在想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如果一個人真的十分痛苦,有什么東西可以支撐他活下來呢?只要活著就會遇見美好嗎?在我過去20歲的人生里,也許有許多瞬間我曾想過:原來生活還有這般快活的時候,我之前懷疑人生的那些時刻真是太蠢了。于是提醒自己記住這些快樂的瞬間,以抵御無孔不入的虛無感和空虛感。可是人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人將來會有一千種解釋攻擊自己曾經(jīng)珍視的美好,把這些所謂的生活的動力貶損得一文不值,傷痕累累。此刻的平靜或逃避或頹唐,只是意識壓制了這種沖動而已,不想讓自己被冷酷殘暴的瘋狂念頭統(tǒng)治。所以總是忍不住追問,有沒有什么東西,是強大的精神支柱,它不會離你而去,亦不會讓你傷心落淚?只要它在那里,你就會幸福,你就會充滿了力量?也許有個聲音再說:親人,家庭。是的,在儒家文化這樣一個體系背景下,拋開血緣倫理來談個人都是違背人性違反自然的??墒俏易罱X得自己就是在用一副虛假丑惡的嘴臉來敷衍我的家人,包括明明知道他們在辛苦工作在汗如雨下自己還心安理得躺在床上,包括看他們說著自己的辛苦自己卻又偷偷看著韓劇,包括恬不知恥地說自己在圖書館看書自習,我變成了自己大二最討厭的別人的樣子。我很想擺脫我這種拘謹?shù)剿?,嚴肅死板的性格,并把這種性格推到童年父親嚴厲的管教之下。我痛恨這樣的自己,更痛恨這樣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墒遣恢钦l說的,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只能選擇自己的朋友。然而我連朋友也無法選擇,因為我自然而然地認為我既然如此冷漠無情地對待我的家人,我有什么理由溫良寬厚地對待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勢。所以,我會想成為一個尼姑,一個孤家寡人,但愿我在這個世界上從未出現(xiàn)過,這樣我的離開就不會引發(fā)那么許多人的痛苦(想到自殺第一想到的就是不能在學校里,第二想到的是不能太疼,然而為什么突然想到自殺了呢)所以結論是,我不能擺脫這種強權政治家庭對我的影響,我將終生沐浴在這無形壓抑之下,有一天我會不會被它逼瘋呢?或許我太患得患失了,也太低估自己的承受能力了。我不僅不能擺脫家庭的束縛,甚至不能擺脫自己原來看過的文學作品。我可是一個把《紅樓夢》看了7遍的人,那種無緣無故的悲觀主義早就滲入我思考問題的每一個角落。不過,我也是一個把每部《哈利波特》電影看過不下五遍的人,也是把《大衛(wèi)·科波菲爾》看過不下三遍的人,哦,看來我也不是那么悲觀的人,還有得救。
說到底,我害怕被束縛,又害怕沒有依靠。自由和依靠是對立的嗎?人人生而自由,卻無不處于枷鎖之中。只要建立關系,就說明要有一定的交換,哪怕是情感的還是物質的,否則建立關系的意義在哪呢?而一旦無論你愿不愿意建立起關系,你就務必要對維持關系負責。于是你就要舍棄自己一部分的自由,當許許多多的自由被舍棄之后,你便有了負擔,你便有了束縛。然而你也可以安慰自己可以獲得對等的別人為我付出的自由?,F(xiàn)代人就在這種龐雜的關系中失去自由又獲得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東西,有的人擅長甚至熱愛這種來回穿梭,有的人卻厭惡這種赤裸裸的交換。我的想法卻是,假如我有能力,在我自己的一塊空間里,充分擁有自己的自由,不需要和別人交換,不需要舍棄自己的自由換得他人的東西,我們一干二凈,老死不相往來,該有多好。然而這永遠只是一個想法而已,這是我所追尋的人生狀態(tài):深山老林中,自給自足。
是我過于厭世,使我過于逃避嗎?也許讀書的意義在于,跳脫出自己的生活去看待這個世界,聽別人說自己不敢說,沒說出來的,沒想過的,非常自由自在的話,仿佛自己就是這個書中世界的唯一主人。畢竟,看完書,還要拿起黨章來背一下應對明天的檢查。
送你一顆子彈,Bang Bang Ba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201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