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認真“是指一種較真的、不馬虎、嚴肅的態度或心情的處事態度。“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照豬養“便是在養育孩子的某些方面從認真到不認真的轉變。
認真你就輸了系列
1
某日,小朋友說要吃香蕉,我便遞給他一根讓他自己剝著吃。
一個轉身的功夫,看到了他把香蕉皮一根一根散落在地上,而他自己則在一旁認真吃起了香蕉。
看著滿地的香蕉皮,我的內心不淡定了。之前培養他扔垃圾桶的好習慣,怎么就變成這么隨手一扔了呢?
待他吃完,我就對他說:“請你把香蕉皮撿起來好嗎?”
結果小朋友竟然當我在跟他玩似的,調皮地說”不要”(現在回憶起來,那會兒差不多剛兩歲,正好是開始說“不要”地階段)。
我有些急了,開始跟他較真。我說:“請你撿起來,自己扔的香蕉皮自己撿起來扔垃圾桶。”
小朋友許是感受到了我的情緒,愈發抗拒起來,堅定地說著不要。
雙方僵持了好一會兒,小朋友也在我的嚴肅認真下哭了起來。
面對這樣的僵局,我試圖安撫他,跟他說:“媽媽陪你一起好嗎?”
小家伙馬上止住了眼淚,跟我一起把香蕉皮撿了起來扔進來垃圾桶。
我突然醒悟,原來與其耗費那么多時間跟他對峙,和他一起做這件事,不是馬上就能把問題解決了嗎?其實,小朋友并不是不愿意扔垃圾桶,只是當時我給他的感受讓他有了抗拒的心理。
我在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件事上過度認真了。
2
孩子永遠是父母、祖父母眼中的心頭寶,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于是恨不得能幫他把什么都給做了。
之前看到過一則新聞,說是一個近一歲半的孩子特別瘦小去看醫生,結果檢查出來重度營養不良。醫生了解后才發現,原來是家長擔心孩子吃不下飯,一直都是將食物打成糊狀喂給孩子。
正因為家長過于認真,讓孩子吃得太過精細,反而影響了正常營養的吸收,同時也引起了牙齒生長緩慢等問題。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避免受到各種傷害。
可是,出于這樣的目的,給孩子過多保護,這個不準碰,那個不準摸。
這樣的過度保護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性、獨立性、應變力、創造力,也不利于堅韌品格的培養。
童年應當充滿對好奇的探索和對驚奇的發現。兒童安全問題專家喬·弗羅斯特說:“合理的冒險和探索對孩子的健康發展十分有益。”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管理、控制害怕,并學習作出正確決定的過程。
這樣看來,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上過于認真,其實也是阻礙了孩子的正常成長。
不認真你就輸了系列
1
因為自己的牙齒不太好,孩子一出生我就想著要認真對待他的牙齒。
小朋友牙齒尚未萌出時,我就會給他用紗布巾清潔牙齦。等牙齒一顆顆萌出后,又改用指套牙刷給他清潔口腔。
期間也從普通牙刷換到電動牙刷。
這樣看來,在他的口腔護理上我似乎是挺認真的了。
然而事實上,隨著他漸漸長大,給他刷牙這件事變得困難了起來。他愿意自己刷牙,可是深層的清潔其實做得并不是很好。
如果我們提出給他刷,他就會各種不配合。
漸漸的,我們也就沒那么多的耐心給他一顆顆全部都刷到位。
于是,在最近一次口腔檢查中被醫生告知小朋友有幾顆牙齒已經脫礦了,特別是里面的一兩顆大牙(就是很難讓我們刷到的位置)已經有些嚴重,快要轉為齲齒了(鏈接)。
為自己之前的偷懶感到遺憾。在口腔護理這件事上,該認真還是得認真,不認真的后果,就是牙齒出現各種問題,小朋友吃苦頭不說,大人看著也揪心(對那么小的小朋友來說,每一次口腔檢查都跟殺豬一樣哭出一身汗)。
可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事情上需要認真,比如孩子健康、教育問題等;有些事情上則報以開放的心態,特別是日常跟孩子相處、陪孩子玩的時候,則無需特別較真,輕松活潑的氛圍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