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爭斗根源
1、未成長的內在孩童
? ? ? ?在權力爭斗過程當中,最核心的一個根源就是很多成年人本質上都是未成長的孩子而已,雖然現在的科技帶來高度的文明生活,但也帶來了復雜的人際關系問題。相比較而言,遠古的人,只需要學習捕獲或者逃生的技能,就能成長、獨立和建立自己的家庭。現在人往往生理上已經成熟,心理卻是在孩童的階段,沒有真正的成長和成熟。心理上沒有充分成長的人,這些人做了父母之后,難以用成熟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樣孩子便會更難得有充分的成長的機會。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成長與未成長的主要分別就在于:成長的人能夠照顧自己,也能夠照顧別人;沒有成長的人則需要別人的照顧。我們每個人在出生之后都需要經歷一個對父母從依賴到獨立的心理斷奶期,而成功的斷奶又有賴于出生后的前幾年能夠從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愛和關懷。如果孩子三歲之前,跟父母相處的時間不夠或者關系不好,那么可能孩子直到成年都無法順利的切斷對父母親的依賴。孩子對父母都有一份很深、很特別的愛,這份愛超越了孩子整個人生里面可以出現的其他所有的感覺,它使我們能夠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里面包括了對父母無條件的信任、接受和愛。然而有多少的父母以為最重要的為家人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賺錢,把金錢留給下一代,正是這樣的想法,讓孩子在育嬰箱里面成長,不能面對風雨,所以沒有經歷過真正成長過程中的孩子,雖然有錢讓自己在生理上成長和活下去,但是卻沒有辦法使自己在心理上有同樣的成長,總是活的不快樂。今天的社會里面多少成年人在抱怨、在吵鬧,這種人不論是在工作生活當中,還是在感情關系當中,總是抱怨對方,抱怨他人,抱怨政府,抱怨社會,抱怨命運,抱怨老天。抱怨的總是別人,而自己則充滿了無力感,這就是今天的“等待父母回來”。更嚴重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思想的影響,有些父母不太愿意見到孩子完全的成長,以至于不能夠獨立的去創造自己的人生,所以父母灌輸給孩子的概念助長了孩子對父母親的依賴。在這個文化環境當中,我們對愛有了錯誤的理解,這份錯誤的理解使得每個人都活得很辛苦。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如果孩子沒有充分地在這份愛里面培養出自己的力量,讓自己完全獨立的去創造自己的人生,那么他一生的發展都會帶著未成長的心態,他會把對父母的期望和抱怨,需要和無奈,愛和憎恨以及對父母的渴求和憤怒,帶進自己的每一份人際關系里面,包括親密關系在內。
? ? ? ?當談戀愛的時候無意當中會把對父母的需要和期望投向對方,“我愛你,我就可以要求你去按我的意思生活,聽我的話,同時我也把自己交給你,讓你擁有我,愿意聽我的話”。我們看看每天的報紙、小說和電視,經常出現的仍然是“你是屬于我的,我對你這么好,為什么你不愛我?我會給你一生的幸福,為什么你對我這樣殘酷呢?”,總的來說,沒有充分成長的人還會保持小孩子的心態“不負責任,沒有做該做的事情,不能妥善的照顧自己,有問題出現的時候,不是逃避,就是找別人解決,有很多抱怨,無力感重,人際關系欠佳,只求外表上的威風,不講實質的提升”,像這樣的人往往期待在婚姻當中找到父母,婚姻配偶是不可能做對方父母的,就算愿意也絕對不會成功,所以往往很快就有失望的情緒出現,對對方有大量的不滿,會因此變得非常的不愉快。在很多婚姻里面,因為兩個人都沒有充分成長,每天都生活在爭吵當中,這樣的人在婚姻破裂分手時,會感到非常的痛苦,不愿放棄對方,他們的內心有一個矛盾“這個伴侶不能繼續,但是我不能放棄爸媽”。有些人實在是受不了了,結束一段婚姻,很快便展開另外一段感情。有人在一份出現了問題的感情關系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便展開了另外一份感情關系。這些人實質上都是迫不及待的在找爸媽,結果又是另外一次的失敗和失望。沒有充分成長的人如果了解了自己的狀態和需要,就可以不斷的覺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幫助自己補回那部分的成長,這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然,如果有志愿參加線下的幸福人生課程的話,就可以更快的,更理想的完成內在的成長,能夠快速的把你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的一些創傷,通過心理溝通的方式進行一個療愈。
2、自我價值不足
? ? ?自我價值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它的不足就是今天社會里面種種個人問題的基本根源。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在成長過程當中建立起來的。在孩童的階段,身邊的成人如何去引導他去理解每一件事情,如何教他就某件事情做出的反應,決定了這個人能否培養出足夠的自我價值。簡單的說,自我價值就是自信,自愛和自尊。自信就是信賴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能對別人有信心,別人對他也不會有信心。自愛就是愛護自己,一個人不愛自己就不能愛護別人,別人也不會愛護它。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個人不尊重自己,就不能尊重別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自信是信賴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那種能夠帶給一個人正面價值的能力,任何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價值的東西,我們都會去愛護它,對不對?對它有愛護之心,才會尊重它的存在。自信不足的人不會愛護自己,會做出種種事情來使別人不愛護自己,自愛不足的人也不會在乎如何尊重自己,也不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所以必須要有足夠的自信,才能建立足夠的自愛和自尊。真正有足夠自信的人并不是那些處處顯得很有力量的人,如果一個人需要拿著刀走路,那么他的膽子肯定大不到哪里去。真正有足夠自信的人,不論跟什么樣的人相處,對方都會感到很自然,會得到他的尊重,同時對方也會覺得應該給這個人足夠的尊重。
(關于自信的局限性的信念)一個人最嚴重的局限性的信念就是關于身份的信念,第一個就是能力性的局限信念:我沒有能力。比如說”我做不到,我不能上臺講話“;第二個就是可能性的局限信念:我沒有可能。比如說”我這個病不會好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三個就是資格性的信念:我沒有資格擁有美好快樂的人生。比如說”我的命就是這樣的,我就是一個苦命,這就是我的命”。我沒有資格是在中國人當中是最常見的現象,特別是一些非常傳統的家庭教育非常容易培養出沒有資格的人。
3、害怕被遺棄
? ? ? ?我們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把孩子存在的本身給否定了,父母跟社會教育的價值觀是什么呢?就是你要成為什么樣子的人,才是對的,才是好的。你看隔壁的小明是怎樣的,爸爸媽媽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樣的。老師也總是把成績最好的,表現最優秀的學生,叫到臺上來頒獎或者說來夸獎,不斷地利用所有的機會告訴我們“我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好的,才是對的,才能被愛,才是被歡迎的”。我們的父母、老師會很具體的對他們認為表現好的,符合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機遇,贊賞、認同、重視、掌聲、贊美等等,用成為什么,做些什么,擁有什么來替代自我價值的不足。那么不符合這些期望標準的孩子在聽到老師和家長對這些同學贊賞之后,心里往往響起兩種聲音:第一個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得到像他一樣的贊賞,這會成為孩子努力的動力;另外一種是在更深層次的內在認為我不夠好,像這個信念可以說是伴隨著很多人未來的一生,這樣導致消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認為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疼惜的。很多人長大之后在親密關系當中有害怕被遺棄的恐懼感,其實就是因為這樣的心態在幼兒時期就被種下了。
? ? ? ?因此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是自尊和生活的根基。在親密關系相處當中,當另外一半有外遇的時候其實最大的傷害,不是來自于他愛上了另外一個人,而是來自于自我的貶損,當事人往往會自我懷疑“究竟我哪一點不好,讓他不想跟我在一起”。很多先生外遇的對象條件往往不如原配,當妻子在責備老公變心的時候,其實內心有一個更深的聲音在傷害自己“我連那樣的女子都不如”,從而產生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信念之外,還有更多的是內在自我價值感的低落,對外在周圍的人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的感覺。
4、我不重要
? ? ? ?當我們看到伴侶臉上失望的表情,我們會覺得應該為他的快樂負責任;當我們看到伴侶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就認為自己失敗了,這樣的失敗感就跟我們小時候面對媽媽不快樂或者說爸爸不滿意時候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而當這種感覺上來的時候我們都不想去面對,就會立刻走向防御,我們會把對方推開,會埋怨對方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所以我們忙于工作、看電視、上網、看報紙或者其他的,就是不面對伴侶,不關注他,那么他就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重要“你都不關注我了,都不聽我的話,我們都沒有什么交流了”,而伴侶卻不是這么想“我才不要跟你靠近了,你老是埋怨我、指責我,我不開心總是不快樂”,所以這個男人就躲在辦公室里面去上網,到棋牌室里面去打牌,玩微信跟附近的妹妹打情罵俏,要不就是跟朋友出去喝酒、打麻將;而女人就去購物、海吃海喝、上網、出軌。為什么會有這些行為?因為在做這些的時候,我們能夠感覺自己很重要,彼此在一起的時間越久,不重要的感覺就越強烈,于是我們就去責怪對方“你讓我覺得我不重要,我必須樣自己被重視起來”。所以兩個人都將自己過往的傷痛隱藏起來,將本來屬于我們的一部分特質壓抑在潛意識里面,哪怕表面上看起來很和諧的伴侶,其實在背后都有一個巨大的陰暗面,表現出來的這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的本尊。
親密關系是自我療愈的最好道場
? ? ? ?我告訴大家,你一定會吸引一個能夠讓你發現自己生命里面所有過去創痛的人來到你的身邊,也只有這個人才最有能量去喚醒你內在深處最大的傷痛。當你去投入這個親密關系,你才能夠勇敢的去面對,你會發現這個人不是來傷害你的,他是來幫助你喚醒你生命里面所有的匱乏,讓你有機會把你的人生再來一次,讓你有機會去完善自己,讓你有機會去認真的對待自己內心的世界,讓你有機會重新學習如何愛自己,最終你終于學會了怎樣去愛你的愛人。他的目的不是為了來傷害你,而是為了幫助你這個還沒有完整的生命來重新修煉的一個菩薩,他是來幫助你修行的,只有這個人才有機會靠近你的心這么近,只要你愿意去面對,那么這樣的一個關系就是幫助你修行的道場,他讓你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你身邊的一切可能性,發展你生命里面一些被壓抑的潛能,拓展你生命的自我價值,學會去愛,走向心靈成長。
親密關系的界限建立
? ? ? ?引發關系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情、別人的事情和老天的事情,這三件事已經很清晰的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老天的事好好的配合,天下雨了,就要打傘出去。我們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面就要學會簡普的生活。如果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給別人,邀請別人跨入到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他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很多的父母越俎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讓很多兒女要么就選擇孝道,要么就是獨自品嘗痛苦和遺憾。有些人會堅守愛情,但是會在愧疚中掙扎,左右為難,因此在十字路口很痛苦的徘徊。在中國才有逼婚的說法,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造成的,就像心理上沒斷奶的孩子,他有獨立的愿望又有著跟母親分離深深的恐懼,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斷,常常處在兩難的狀態。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連接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物理上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加強,但是對心理層面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正是由于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系上太多的痛苦和無奈。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很難感覺到自己跟他人的不同,就像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的經歷不同,讀的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統就會不同,看到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就會意識到這種不同并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很模糊,面對這種差異就會非常的痛苦,會經常抱怨和非常的不解“你怎么這樣辦事的?你憑什么這樣對我?你既然有這種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中國早期的教育常常是界限感非常模糊的,當孩子跌倒的時候百分之八九十的父母,一看到馬上就把他抱出來,因為父母看得很心痛,其實我們已經侵入到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是在父母的疼愛當中,一步步走向缺失的。很多孩子到學校去上學,都是父母或者說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著孩子背書包,早出晚歸,風塵仆仆,這樣讓孩子從頭到尾都認為上學是父母的事情,跟他沒有關系,因為他的界限已經非常的模糊,本來是屬于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被我們家長做了。當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孩子會覺得上什么樣的學校自己可以選擇的,是自己的事情,跟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情,嫁給誰娶誰都是自己的事。但是很遺憾,因為跟父母的界限早已經被打破了,而且被打破了很多年,所以一方面宣告戀愛、婚姻、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另一方面又把找工作、買房子這些事情看作是父母的事情,而且很多父母也在這種模糊的界限里面生活了很多年,他會覺得你填高考志愿也是我的事情,我要去插一腳,你的戀愛、你的婚姻、你買房子、你工作都跟我有關系。家長不斷地介入到孩子的生活當中,看起來是幫助、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量,只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做自己要娶要嫁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讓自己的意見能夠得到實施。不僅是這樣,而且還影響著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跟戀人互動,每天都記著我愛你多一點,還是你愛我多一點。不僅如此,孩子還會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跟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而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有常常的把責任推給別人。更嚴重的是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跟自己的孩子互動,如此繼續輪回,會造成很多代的傳承模式,造成整個家族悲劇的輪回,關系會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所以明確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那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別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是最首要做的事情。
? ? ? ? 1..婚姻問題造成對孩子的創傷
? ? ?? 很多人已經從權力爭斗期走向分離期,離婚表面上看起來給彼此帶來的傷害,實質上為了幫助你這個還沒有完整的生命來重新修煉,它是來幫你修行的,但是這里有沒有受害者呢?有!所有的婚姻破裂,孩子是受的傷害最大的,也是最無辜的。 在婚姻問題當中造成對孩子的創傷來源于三個層面。(爭吵、分居、離婚)
? ? ? ? 第一個就是爭吵。很多夫妻不懂得有效的處理爭吵和沖突,孩子會滿懷怨恨和惶恐。因為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敏感,夫妻之間在爭吵或者斗氣時說的一句有刺激的話,往往對方還沒聽明白,孩子就已經完全收到,當孩子碰到這些事情是完全不知道該怎樣去做的,他們只好裝作沒事,其實內心是很惶恐的。任何孩子跟父母之間的關系,在孩子的內心里都有一份無可替代的,不能動搖的鐵三角關系。在孩子的潛意識層面這份關系是極其珍貴,不容挑戰的,不論什么事情孩子都不允許這份關系受到傷害,同時孩子也愿意做任何事,做出任何犧牲去保持這份關系,孩子跟父母的聯系是極度的深厚和牢固,不能讓任何事情加以破壞的。而現實生活當中比如說一些什么理由,生活困難,沒有教育機會甚至生存都受到威脅,讓父母跟子女分開,但是在心靈的最深處并不能改變這份聯系,孩子的內心深處強烈渴望著跟父母在一起,即使父母跳入到死亡的火焰,孩子也愿意追隨。當孩子看到父母之間出現問題,他的內心既是著急的又無法理解,更不知道該怎樣做,便只能以犧牲自己去換取父母的和諧,孩子的潛意識會推動他制造一些自己的問題出來,因為這樣能夠使父母停止爭吵,因為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就無暇去爭吵,這就是很多孩子多病、學業成績下降,經常出現上網打游戲等等行為的根本核心原因。因為在孩子內心深處的信念是父母都是完美的,絕對不會錯的,并且都要完全支持的,所以當父母爭吵或者分手的時候孩子是無法理解的,更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樣引起的信念,使孩子對這個世界,對人生最基本的認識基礎產生動搖,因而不能夠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和處理自己人生的各種事情,所以夫妻關系的破裂,一定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無法避免。
? ? ? 有些夫妻約好在孩子面前不要吵架,因為這樣會給孩子一個壞榜樣,但是孩子總是跟父母學習的,這樣就學會到,每當有問題或者有困擾的時候,就不在別人面前說出來,而是暗自辛苦感到委屈,要么就對別人訴苦而不像當事人直接提出討論,這樣孩子就學不會正確處理沖突的方法。
? ? ? ?如果夫妻有爭執的時候,在孩子面前討論。孩子看到父母能夠平靜地處理沖突,訴說自己的看法,同時聆聽對方的看法,肯定對方看法中自己認同的部分,愿意共同謀取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和平地解決沖突,孩子便不會因為父母之間有沖突而懼怕惶恐,從而明白沖突是可以解決的,懂得當有沖突出現時可以怎么做了,如果爭執很激烈,兩個人仍然能夠堅持上面的態度,并且事后會為自己的情緒向對方道歉,孩子就會明白,激烈的情緒是可以轉化的,而且是需要道歉的,激烈的沖突是可以處理的,沒什么可怕的,這樣孩子便獲得了更寶貴的學習經驗。當然不論什么原因使用暴力是不對的,因為暴力是錯誤和無效的行為,如果有的話,一定要跟孩子談一談,考慮到讓孩子搬到親戚家里去住或者暫時帶著孩子到外面去分居一段時間。
? ? ? ?對孩子來說父母分居表示他跟父母組成的鐵三角關系破裂了,在孩子的潛意識來講,這是一個差不多完全不能接受的事實。如果說在分離期進入離婚階段,對孩子來講父母分居,雖然難受,也許還有挽回的機會,離婚則是對那份鐵三角關系是判了死刑,離婚讓他相信世界絕無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他也再也沒有在父母愛護下成長的機會了。
? ? ? ?孩子對父母吵架分居反應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孩子想做些事情把父母重新連接起來,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制造問題,就是叛逆,情緒不穩定,沒心思學習,不能集中注意力,因為他想父母把注意力從兩個人之間的沖突轉向自己的問題上面,一般的情況下是沒有什么效果。
? ? ? 孩子反應的第二個階段就是責怪自己,把父母之間的問題攬在自己的身上,看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而使的父母分開。而有些父母還有有意無意的說“就是因為你,我們才離婚的”,這份自責,導致孩子憂郁、難過、不、愧疚、內疚,否定自己,缺乏自信,不愿做事,再進一步,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得到父母的愛,因而也沒有資格活得開心和成功。
? ? ? ?孩子反應的第三個階段就是麻木和自暴自棄。當父母真正離婚了之后,很多孩子是沒有自我價值,不會愛護和尊重自己,對別人也無法愛護和尊重,因為他認為父母已經放棄了他。這樣的孩子會在學業上和生活當中出現很多問題,同時也很難做出改善和提升,他會重復的給自己制造失敗和不如意的經驗去證明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愛的,父母放棄自己是對的,他的情感關系也不會發展的很好,因為他不允許自己有比父母更成功的婚戀。
? ? ? ?如果父母的分手是痛苦和充滿仇恨的,孩子的傷痛和傷害將是最大、最深的。每當父母的一方向孩子指責另一方的不是,孩子聽到心中絕對完美和正確的人被否定,而做否定的又是另外一個孩子心中絕對完美和正確的人,他無法于內心深處在接受的同時又拒絕,所以非常的痛苦。如果孩子跟分手的父母一方同住,但又被禁止見到或接觸到另一方,無論怎樣做他都會有兩份內心的負擔。一份遺憾和犯罪感,為什么有遺憾?因為見不到另外一半,同時見不到另一半,他也感到有一種犯罪感。還有一份憤怒,就是如果說你不讓他去見他的爸爸或者媽媽,他對你是有憤怒的,如果說他偷偷的去見,他對于見到的一方就會有難過和內疚,被禁止他的一方也會很強的犯罪感和歉意,這樣你就會看到為什么父母離婚總是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痛苦。
? ? ? ?大部分的父母爭吵的時候,他們仍然是深愛孩子的,就算他們決定分居甚至離婚,他們仍然是深愛孩子,只不過他們之間的問題已經大到超越一切,包括對孩子的愛,父母之間的感情關系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他們已經成年,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該怎樣過,當然也有責任承受自己決定的后果。如果他們仍然深愛著孩子,他們可以做一些事情使得兩個人的沖突和分手給孩子的傷害和痛苦減到最低。
? ? ? ?第一個就 要對孩子坦白。坦誠地告訴孩子你們兩有意見不一致的事情,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兩個人能夠在所有的事情上面意見一致,坦誠地告訴孩子跟另外一方爭吵自己的不開心,但是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責罵另外一方,你可以對孩子講“我跟你爸爸爭吵,我覺得很累,我覺得有些失望”,但是你不可以說“你爸爸很不講道理,他讓我很累”。
? ? ? ?第二個就不要把痛苦歸結于另一方和孩子。不論你有多大的情緒,無論你多么的痛苦,你都要明白,這是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責任,事情當中都有自己的決定引起的后果,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外一方,更不要說是孩子的錯,或者說是孩子引起的,就算是說笑都不可以。你可以對孩子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不如意,我現在就是處在這么一個狀態,有些事情我跟你的爸爸意見不一致,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有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面都能夠統一啊,我們兩個離婚跟你是沒有關系的,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跟以前是完全一樣,絕對沒有改變”。如果孩子稍微大一點,能夠和你像朋友一樣的談內心的感受,你可以把內心的一份情緒帶出來跟孩子談一談。我們必須遵守不批評另外一方,如果說做不到,就不要跟孩子談論。在談的過程當中,我們不應該這樣說“你爸爸不好!你爸爸沒照顧好我!你爸爸不尊重我!你爸爸很自私!你爸爸太不負責任了!你爸爸就是個混蛋,你以后別去學他,不是他的話也不會變成這個樣子”。
? ? ? ?第三個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會改變。如果父母雙方都按照上面的說法,在沖突爭吵的過程當中能夠跟孩子保持溝通,孩子心中雖然難受,但是會感到父母懂得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就會減少制造問題,也會減少對自己的責怪,尤其是當父母愿意跟孩子探討內心的感受時,孩子也愿意對父母坦白說出內心的感受并且接受父母在談話中的引導。如果父母的感情關系持續惡化發展到需要分居或者離婚的地步,那么有了上面的親子關系,那么孩子的心理困擾就可以保持而不在惡化,當分居和離婚已經成為定局,那么父母分別能夠跟孩子建立一個更緊密的關系,可以互相支持。
? ? ? ?分居和離婚所引發的問題之一就是哪一方擁有孩子的撫養權,而另外一方獲得探視孩子的權利,很多壞的婚姻關系都以憎恨報復的心態結束,往往以孩子作為傷害對方的工具,憑借著愛而開始了一份關系,在過程當中兩個人對這份關系的發展都會有完全同等的責任,因為不能相處而分手,這是值得惋惜的,但不應該以憎恨報復的心態結束。因為配偶的問題利用孩子去傷害對方,這個完全是漠視無辜的孩子,無視身為父母的責任。已經分居或離婚的夫妻仍然是孩子的父母,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父母有責任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也有權跟父母在一起,所以應該安排一些時間,三個人在一起,三個人在一起并不代表夫妻聚合,而是父母跟孩子團聚。最重要的是三個人在一起的全部時間里都應該保持一個和諧愉快的氣氛,如果不能夠的話,不安排三個人聚會比爭吵、吵架要好的多,因為沒有三個人聚會,孩子還可以保存一個憧憬,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連憧憬都沒有了,孩子會感到絕望。已經分居或離婚的父母,兩個人之間雖然沒有夫妻的關系,但是再見面的時候,仍然可以憑借對方的兩個身份給予對方尊重,第一對方是個人,第二個對方是自己孩子的爸爸或媽媽,就是這兩個身份,我們也應該給予對方的尊重。
? ? ? ?有一個父親離婚之后,帶著女兒再婚,他強迫女兒稱呼新的妻子為媽媽,女兒反抗,父親認為女兒沒有尊重后母,痛打女兒一頓,女兒自殺身亡,這樣的例子很多。當然大部分不是以孩子自殺收場,但是孩子跟父親的關系,在家里的生活都會出現很多問題,這樣的例子當然也不只限于父親這邊。母親帶著孩子再婚的情況在中國比父親帶著孩子再婚的情況多的多,后母或者說后父不接受隨著結婚而來的孩子也是常事。
? ? ? ?如果你處在一個再婚的狀態的之下,那么一定要注意:
? ? ? ?父母的位置在孩子的心中是高于一切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正確處理再婚伴侶跟孩子關系的方法是:不要逼孩子稱呼新的伴侶為爸爸或者媽媽,可以用叔叔阿姨來替代,就是孩子愿意也不要孩子這樣做,告訴孩子他只有一個爸爸或者媽媽,什么人都不能替代,以此來表示對于分手伴侶的尊重,這樣孩子的內心也會有良好的感覺,他自己的情緒也會更加的穩定。新的伴侶應該對孩子這樣講,假設是新媽媽對孩子說“我不是你的媽媽,我也沒有辦法做到只有你媽媽才能為你做的事情,但是我會盡我的能力去為你做一些事情讓你感受到這個家庭的愛、溫暖、保護和和諧。我希望與你有好的愉快的溝通,我會尊重你在這個家里的位置和權利,就像我尊重你媽媽在我心中的位置一樣,我希望你也會同樣的尊重我”。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書面的表達,但是通過這樣的表達,新的伴侶并沒有侵占孩子媽媽在家庭系統中的地位,能夠跟孩子建立融洽的關系。如果孩子的媽媽愿意的話,新的伴侶可以參加一次丈夫、孩子跟親生母親的三人聚會,讓孩子看到四個人之間的和諧和接受,孩子就更加安心,新的伴侶可以對孩子的媽媽說“謝謝你給我機會照顧到你的孩子,我不能給她只有你才能給她的東西,但我會盡我的能力去為她做我可以做的事,使他有更好的成長”。
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減到最低
1、對孩子坦白
2、不把痛苦歸咎于另一方和孩子
3、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會改變
4、與孩子同住和見面的權利
5、給孩子與父母一起的時間
6、再婚的注意事項
財富的分配
? ? ? ?兩個人離婚必然要細致到財富的分配。我們主張在婚姻當中,兩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財富,同時也有兩個人共享的財富,這樣的安排,在一旦分手之后,兩個人都會比較容易處理財富的問題。一個人完全沒有自己的銀行戶口,把所有的錢都交給了另外一方,往往在分手的時候身無分文,這樣的行為不是愛對方或者信任對方的表現,而是否認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否認自己生存的空間,當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有個人空間的需要時,對方也是沒辦法去尊重你的。然而比較悲劇的是在離婚的過程當中金錢使婚姻破裂的案例不少,這是很可惜的事情,更使人遺憾的是兩個人分手之后,一方以金錢的力量去使另外一方難看,這必然會使感情關系開始時的崇高變成利益的交換,對分手兩個人都有責任,自己無法為對方做到感情開始時的承諾,給對方在金錢上多一點支持更容易有新的生活,是你為一個曾經愛過的人能夠做到的最起碼的事情了。很多夫妻對于一紙婚書有很多錯誤的理解,他們以為這張紙有神奇的力量,因為一張婚姻證書和天天住在一起就自然擁有美滿的相親相愛的關系,會把兩夫妻的感情自動維持和增進,因為這張紙會替他們解決缺乏溝通、缺乏共同興趣、缺乏協作和合作的問題。其實婚姻證書只是一張紙,它的存在的價值,只是讓你們有一個合法的地位,讓其他的人知道原來你們是夫妻而已,這張紙對感情關系是沒有什么實質的作用,如果不為雙方做點事情表示兩人都在乎這份感情關系,這段婚姻的結束也是早晚的事情。大家應該明白自己對婚姻的失敗也負有一份責任,當然還有部分人在分手的時候,有一份創痛,這份創痛往往建立在對對方的失望之上。
? ? ?(分手的創痛,不要急于找第二春)大家要想一想,人生追求的是幸福快樂,結婚的目的說到底也只不過是想有理想的家庭生活,這會使自己感到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只是幸福快樂的人生可以跟這個人一起達到,也可以跟另外一個人一起達到,更可以只是一個人達到。人生當中各種事情的發生是因為有了讓它發生的條件,讓該發生的發生,該結束的就必須結束。人生的聚合離散也是一樣的道理,而且必然有自己的一份責任在里面,所以自然決定分手便要真的放手,兩個人在一起時都曾經為這份感情關系付出,兩個人當時可以做的都已經做了無法做的更好。就在當下兩個人的付出和回報都已經互相抵消了,沒有誰欠誰的,就像佛家所說的“因緣而聚,緣盡便分”。如果用這個態度去接受分手,就能夠把過去放下,面對未來,這樣才能夠有新的機會,而對方也才會有新的機會。至于那一份痛苦,必然要等到心中沒有怨恨是才能消失,心中有怨恨的人是跟自己過不去,不讓自己活得快樂。因為一份怨恨,總是給懷有它的人最大的傷害,往往被怨恨的人只能是很少的困擾,甚至完全沒用。剛分手的一段時間里,心里很空虛,感情上也會很脆弱,這個時候很容易發展出一段新的感情關系,但這不一定是好事,這一次婚姻失敗當中沒有學到該學的東西也就沒有成長,下一次的感情關系里面同樣的東西會導致第一次的失敗,這樣是扼殺自己有美滿婚姻的機會,只能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痛苦使自己變得懼怕戀愛,把自己的心給堵死了。如果雙方選擇分離,最好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痛苦、哀傷、內疚、憤怒和怨恨,平靜的結束關系,不要把沖突帶入到下一段關系,至少能從過去的所作所為是吸取經驗避免在下一段關系重復制造類似的僵化、沖突和破壞行為。
不能突破的底線(家暴)
? ? ? ?在親密關系當中伴侶一再跨越制定的界限,比如說暴力、吸毒和天天酗酒,這個時候分離是唯一的選擇。無論什么原因使用暴力是不對的,因為暴力是錯誤和無效的行為,暴力的方向是傷害和排斥,親密關系的起源和凝聚力是愛,兩者是反方向的,所以每當有暴力在感情關系中出現,使用暴力的人發出這樣的一個信息“我不但已經不愛對方,而且準備退回這份關系”,對方因此沒有在維持這份關系的責任、需要和可能性。所有文明社會的法則都是不允許一個人傷害另一個人,感情關系里的暴力行為觸犯了法律,是有刑事責任的。很多家庭里的暴力行為中被害者默默忍受而不為外人所知,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比如前面所提到的沖突、爭吵對孩子的影響最大,而很多家里的暴力行為,受害者是孩子,其中包括對配偶的怨恨發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每當有家庭暴力行為出現時,應該認真的面對,而不是隱瞞和漠視。同時要提醒的是夫妻在瓶頸時期要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底線,因為每個人的底線標準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認為底線是暴力,而有些人認為是不誠實,還有些人都認為是出軌,表達和交流雙方決不能接受的底線,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才能避免走向分離期。
如何開展新的關系?
? ? ? ?如果說已經離婚的、已經分手的夫妻,能夠很好的處理完自己的第一段關系之后,那么就可以開始開展新的關系。在這里我要說明的是,讓人滿意的婚姻從來不會從天而降,也不能漫無目的的去尋找,更不可能無意中碰到,想擁有美滿的婚姻,首先要建立以下信念:
? ? ? ?第一個清楚地認識自己;第二個對婚姻對象有正確和清晰的要求;第三個找到合適的對象之后,雙方共同努力經營你們的婚姻。
? ? ? ?如果若要找到成功滿意的婚姻,還要做以下的事情:
? ? ? ?首先寫下對婚姻的最低要求和這些要求如何體現在一個對象的身上,把一些以前在乎,現在想一想發現其實并沒那么重要的事情,并沒那么重要的要求寫在另外一張紙上用來提醒自己,以后不要被這些所誤導。
? ? ? ?第二個就是要制造一些新的環境去找尋可能的人選,比如說選擇一些與工作無關的活動項目,比如說興趣愛好的社會服務類型的參加,學習班等等類似這些方式。
? ? ? ? 第三個找到一些符合最低要求的人選之后,先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比如說三個月,同時努力地投入到那些活動當中,在這個活動當中讓自己得到她的接受,同時被她所注意,也同時了解到她的為人。
? ? ?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秘密,這幾個時期里面缺少一個什么呢?我們終于發現了婚姻的真相,原來婚姻跟愛情無關的,這就是婚姻的秘密。有人說愛情就像鬼魂一樣,總是聽說,卻從來沒有看到過,那么婚姻里面真的還有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