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挺好》大局了,而個人與原生家庭的關系永遠在持續之中。這部劇好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顛覆了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認識,家庭并不都是溫馨而自在的地方。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認為,家庭是掌握私有資料多的人為了私有資料后繼有人而產生的,同時也認為,隨著家庭的誕生,私有制也同時產生,進而產生階級,形成國家。
現在,家庭已經成了社會的最基礎的單元,從家庭形成的過程我們很容易明白,家庭成員是一定要分享家庭代代相傳的私有資料的,同時,他也要為家庭延續積累私有資料。
簡而言之,個人對家庭的依賴和需要是與生俱來的,家庭孕育我們,撫養我們,教我們如何成長,如何與他人相處,對于每一家庭成員而言,家都是一個自己可以無條件依靠和停留的地方。
但是,在我們慣有的經驗中,個人和家庭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基于個人的預期和目的而存在的關系。
小時候個人需要家庭提供物質和愛的庇護,長大以后,個人需要以維護家庭存在為己任的自我滿足,年老了同樣需要家庭存在驗證人生的完整。表明上個人的所有作為,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家,而實際上,很大程度是為了自己。
電視劇中的蘇家就是這樣,蘇母去世是后,蘇家人向這個家索取個人的預期和目的,蘇大強的作;蘇明哲對家庭不顧一切的維護;蘇明誠對“啃老”行為的補救;蘇明玉對家庭問題不情愿的補救。
她們都認為自己在為蘇家付出,都認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都在付出中激烈地碰撞、摩擦。
就像蘇明哲所說的那樣,他以為一味的對爸爸好,滿足爸爸的各種無理需求,就是對這個家的維護,然實際上這其實是錯的,最終的結果是爸爸要的越來越多,自己的小家也岌岌可危。
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基于個人“蘇家長子”身份的認同而進行的維護家庭的行為其實并沒有與家人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這種高高在上的個人視角帶來的是對家人更多的忽視,但很多這樣的忽視相撞,這個家必然是好不了的。
那該怎么辦呢?從這個家里抽離出自己,放下自己才是解決家庭矛盾的關鍵。
電視劇中蘇明玉放下了家庭對自己的不公平,蘇明哲放下自己的長子身份,蘇明成放下母親對自己過度的溺愛帶來的優越感,蘇大強放下自己對孩子們索求的心理,當他們把自己從為實現自己預期和目的家庭需要中抽離出來的時候,這個家才真正的融到了一起。
就像蘇軾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很多時候,我們從家庭關系中跳出來,抽離自己對家人的預期,以一種平等和理解的視角去看家人,我們會發現,家人真地很可愛,我們自己也更能夠幸福的融入到家庭之中。
當然,當我們抽離出自己后,依然可能對家庭感到失望,即使如此,你也能更冷靜發現家庭成員的行為邏輯,能更加克制自己的情緒,這樣就可以最大可能的避免兩敗俱傷的結果。
日久見人心,相信時間一定會讓你感受到,家庭一定是你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港灣。(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