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基準
我常說沒有人是真正從零開始的。每個人都有一個起點,有的人是從半山腰開始,有的人是從山腳下開始,但都沒有關系,因為人生不是一場賽跑,人生只是在攀登一座屬于自己的山而已。
自我感覺和記憶是極其不可靠的,即便是對于昨天發生的事情,你也沒有辦法精確的把時間跟事件全部回憶出來,除非你有時間記錄的習慣,那么可以把大致的一個地圖給描繪出來。
但時間記錄的習慣非常難以培養,所以也不適合普通人。實際一點,我們可以用一種方法來代替,那就是簡單的去做一下某個時段的事件記錄。我自己最常用的記錄方法是用方格本來做記錄。記錄的格式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圖中方格前的數字顯示的就是開始進行這項任務的時間,在進行某項任務的時候,在開始做的時候就可以把時間記錄下來,然后換畫一個方格,之后就寫下你現在進行的任務。
我這里的例子是上午的工作時間段,可以看到這里并沒有記錄全天的,所以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可以做到的。我們把一天分成九個時間段了,九個時段里,你只要在一段時間內記錄就可以了,那么這樣做起來難度就會低很多了。
抓大放小
需要觀察的是在七天的時間內,我們比較多重復的任務或者占時比較多的任務到底是哪些?
在這些經常要進行的任務當中,或者說占用我們大量時間的日常任務當中,我們要選出選出一個最希望改善的,然后以這個作為標的來進行改進。
接下來可以問自己的幾個問題是,首先這些任務是不是應該由我們來做?那么其次,如果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有沒有辦法可以做得更加高效,有沒有可以提高的空間?我們有沒有這些技能去提高,如果沒有的話用什么樣的方式可以最快的去學習的,可以向身邊什么樣的人去學習,有什么樣的資源可以獲取?
以上是改良主義思路,那么另外一種思路是引進先進技術。我們平時不管在閱讀其他的圖書,或者說和他人交流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靈感會出來,不管是得到了直接的啟發,還是間接的,都會發現,有些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可以去做,那么這些事情,這些任務就可以變成引進的先進技術。
比如我經常喜歡看的一本書叫做。巨人的工具《Tools of titans》這里面就講了很多比較成功的人,他們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習慣。這本書有600多頁厚,所以我不是一次性看完了,有空就會翻看一下。我也有這本書的Audiobook。在等車的時候,或者在步行的時候也會聽一下,聽到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就會停下來,把這個做法記錄下來,那么作為一個給自己引進的先進技術。
我會給自己一個禮拜的時間,把這樣一個新的任務添加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當中,通常這種任務不會超過十分鐘,那么以這個來作為一個實驗,來看看這個做法是不是適合自己。
積跬步,以成千里
你會發現,如果我要做一些新的任務,而要在生活中添加一些新的東西,那么我必然的一個原則就是讓這樣一個改動變得非常非常的細微,非常非常的小。我不會突然之間增加一個非常巨大的努力,因為大的努力就意味著大的犧牲。
為什么要用犧牲這個詞呢?因為我們的時間都已經是被充滿的,那么你要做一件新的事情,必然需要犧牲其他的事情,那么其他事情,它既然已經在你的生活的常規中了,怎么就一定有它的原因,那在你不明確這個原因是不是可以被消除的情況下,安全起見,不要貿然的去犧牲其他的任務。
但是當你試驗了,超過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月以后,你發現新的行為可以給你帶來足夠的好處,足夠的動力,那么你就可以在生活中去確認哪些行為可以被替代掉。
生活跟電影電視劇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生活是慢慢變化的,但是電影和電視劇,為了追求戲劇性,必然會讓所有的變化顯得非常的突然,所有的沖突都是驚天動地的。我們必然對這個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真實世界的客觀原理,就像植物一樣,如果你盯著它看,你是看不出來它在長大,但是你隔一個月隔一個禮拜去看,必然會發現它的變化。所以要想進步,一定要具有耐心。有耐心的人,時間一定是和他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