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
這是柴靜在《看見》一書最開始的地方,寫下的話。
看到這段話,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朋友圈里微信群里鋪天蓋地的“太可怕了,趕緊轉發吧!”“xx都說了,十萬火急,趕緊轉發!”等等一些消息。其中有大多數的消息,最后都被證明是謠傳。其實,真正真實的有科學依據的信息,首先不會起這樣觸目驚心的題目,也不會比你還著急你的安危從而強調要火速擴散。
那為什么,朋友圈中的謠言屢禁不止?為什么每每有重大事情發生,總要經歷一次情緒激烈、數量猛烈的刷屏?或許,很多人無法去真正的“看見”。如同柴靜所說,從蒙昧中掙脫,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這是個痛苦的過程,也是個需要不斷探尋不斷修正的過程。
《看見》這本書,我已讀過半,書中所展現出來的,對新聞保持客觀、理性、中立的理念,讓我深受觸動。書中記載的十年,是柴靜在這條路上,摸索、探尋的十年。十年間,她從端著的形式化主持,到與被采訪者感同身受,再到撇去情緒干擾只用理性思考,她嘗遍失敗、摔打、迷茫的滋味,歷練成如今所謂的“公知女神”。
她用自己的方式來連接這個世界,把新聞事實捧給大眾。她經歷,她思考,而后驗證、懷疑、摧毀、重建,柴靜之所以能成為柴靜,就在于此。
如何保持理性?
最近被《大魚海棠》刷屏了,有人說:爛透了!有人說:感動得哭到死去活來。我沒有去看電影,所以,我不會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發表評論。但是從多多少少的影評中,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態度。說實話,我如今極其的討厭“非黑即白”。如同柴靜所說:“一個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白兩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立方體,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
我相信耗費數年所制作的一部電影,中間必然飽含創作者的心血,水平沒有達到觀眾的期望,可以去幫他們指出情節上存在哪些弱點,哪些地方可以更加提高,哪些東西借鑒的痕跡太重最好避免等等,這才是真正的熱愛國產動畫電影吧!
柴靜在書里講到2006年沸沸揚揚的虐貓事件,那是網上的一段視頻,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臉上帶著笑,照著貓的眼睛踩下去,直到貓不再抓撓掙扎,被活活踩死。視頻一出,網上掀起了劇烈的聲討和謾罵,女子被人肉搜索,被罵毫無人性,被惡毒言論逼迫著到處躲藏。柴靜去采訪她,卸掉正義、人性、憤慨,以最客觀、中立的態度,只求了解與認識。所以,才有了那期節目中女子的發聲,以及聲討者的道歉。
在此,我不討論人性,人性經不起考驗,我欣賞的是,柴靜在此事上的冷靜和客觀。很多事,義正詞嚴、大義凜然往往會把事情推向相反的方向,比如Selina和張承中的婚姻,又比如劉翔退賽;客觀和冷靜,才最容易達到真實的終點。
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在各種事件爆發之初,牢記這句話,或許就能多一份理性和克制。
如何保持獨立?
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這段話,不僅適用于新聞采訪,更適用于生活中的每個人。
你可以說,因為從事的是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是體制內的穩定飯碗,有很多限制,不自由。但你可以因為這些“不自由”而“不獨立”嗎?不自由,是因為外在條件束縛了你,是形式上的不自由;而精神,是不可能被束縛到的,還能將自己的不獨立歸罪于環境嗎?
常聽人說,女人要獨立要獨立,甚至在一些傳銷中,我聽到他們反復在喊類似的話。一群女人坐在一起互訴婚姻中的不幸,互相鼓勵,只要在傳銷中取得“成功”,就會得到家人的尊重。可是這群女人,輕信傳銷的伎倆,受欺騙在先,又依賴他人減輕自己的痛苦,盲目認為自己有錢在手,就可以贏得尊重,這些算是真正的獨立嗎?
胡適先生在70年前就為我們指出了,獨立的精神,在于不輕信、不盲從、不受欺騙。哪一條,都是以保持自我的判斷力為前提的,有自己的判斷力,任何事情,都不會被牽著鼻子走,都能在心中知道是非對錯。
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關于新聞的獨立性,這是柴靜在書中給出的答案。
關于自我的獨立性,我覺得要先保持自己頭腦的清醒,保持理性和克制,保持自己準確的判斷力。
柴靜說:“我不想做花架子。”我也是。
在成長過程中,我曾有一度的迷茫,我覺得女孩子應該長得漂亮,不漂亮的我又該怎么在這個世界混呢?讀過很多書之后,我慢慢明白,如果不能在外貌上取勝,就在內在上多修煉吧!歲月的磨礪,我慢慢變得耐看,在學校里被男生提出有好感的時候,在公司里被男同事偷偷打量的時候,我每每的反應都是:哼,等我發揮出能力,看你還會不會這樣!我其實就想說這句話:我不想做花架子!
如今我也要把這句話送給寫作的自己,我不想去為了迎合市場大量寫空洞無物的雞湯文,也不想為了閱讀量去做個沒內容的標題黨,摒棄那些花式招數,保留寫作的初心。這,也是我對于這個世界的真實,做的小小的努力。
我們能所能看見的,不是取決于眼睛,而是取決于內心。謝謝柴靜,讓我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份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