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戰火更加激烈,這一季開始有了“逆戰”歌手。也就是之前參加過《我是歌手》的實力唱將,可以再度回歸獻唱,稱為“逆戰”。
所以,就讓我們從李健回來說起。
從李健回來說起
“狀態這么好,今天晚上咱第幾?。俊币魳泛匣锶死钿J問”逆戰“歌手李健。
“這首歌,觀眾其實還是以動情為主,打動觀眾就好?!边@是李健的回答。
看起來好像是在回避這個問題,但是如果真要回避這個問題,可以有更加圓滑的答法,為什么李健要這么講?作為一個競技比賽,難道就不關注名次嗎?
這讓我想起最近在重溫的《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這本書是教練技術創始人 添高威 的作品。不曉得中文書名為什么會這么翻譯,其實英文書名是:The inner game of tennis。直接翻譯過來就是:網球的內心競賽。
講的也是跟《歌手》一樣的競技比賽:網球。書中沒有提什么跟自己比賽的陳詞濫調,說的反而是“不要跟自己比賽”這回事。
簡要地說,一般的網球教練教的是“動作對不對”,于是選手關注的往往是自己的動作有沒有做好。當關注點放在動作上,就會失去對網球位置的關注,成績會受到影響。并且,當成績受到影響的時候,選手通常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沒擊中/打好,因為動作沒做好。為什么老是沒做好,我真笨!”表現也會隨之越來越不如意。
但是,當選手把注意力放在網球而不是放在動作上會怎么樣?文中有一個很美妙的隱喻:
“貓抓小鳥時那種平衡協調的動作:貓蜷縮在那里,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高度警覺,原本完全放松的肌肉逐漸緊繃,準備跳躍。它不會去想應該在什么時候跳起來,或者后腿要用多大的力蹬地,才能跳過合適的距離,它鎮靜地等待著,全身貫注于自己的獵物,不必分心去想萬一抓不到獵物會有什么后果。它眼中只有那只鳥。……它干凈利落地完成了這次行動,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完美表現而感到驕傲,有嘴里那只小鳥作為行動的報酬,比什么都強?!?/p>
“放松地專注”
其實優秀的選手,無論是體育場上,還是《歌手》的參選選手,他們發揮良好的狀態,是像貓抓小鳥一般,“放松地專注”。
所以我想李健未必不關注名次,但是我猜測,他說的也是他真心的想法。他關注的是“觀眾”,而不是“自己”。
類似的,在第8期,“我蓮”林憶蓮改編了JJ的《崇拜》,她的發心也是“把這首歌有力量的部分帶給那些在感情中失去自我的朋友們”?!拔疑彙钡年P注點,也是觀眾。
如果非要舉一個反例,因為一首《成都》在第三期一舉拿下亞軍,把“進口小哥哥”、林憶蓮等實力唱將甩在后面,從而紅遍大江南北的趙雷,卻在第四期就失手慘遭淘汰。
先不說歌路、背景和實力,就從趙雷的音樂合伙人在報幕時候的介紹,就可以知道這次趙雷的表現會差強人意。為何這么講?
因為根據比賽規則,這一期他不能再唱自己的歌。有一段提到,他前一天晚上幾乎睡不著覺。我不曉得他是因為什么,如果是擔心自己的表現,那估計在場上已經失去了“放松地專注”了。
歌手為什么演唱的時候都帶著“耳機”?
這樣說起來,歌手就不需要關注自己的表現了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留意到,歌手獻唱的時候都會帶著“耳機”,這個耳機用來干嘛?
這個耳機中會播放音樂,然后還可以讓歌手聽到自己唱歌的聲音。歌手只有聽到自己的聲音,才知道自己唱的音準對不對,節奏對不對,加以調整。
記得以往有一期,節目名稱還是《我是歌手》的時候,鄧紫棋就因為耳機出了問題,現場要求重新演唱——由此可見這個耳機的作用。
說到這里,豈不是很矛盾?又要關注觀眾,不關注自己表現,卻還要帶一個耳機。
其實并不矛盾,只有好的表現,才能打動觀眾。但是這個耳機的作用,根本上講是“鏡子”。
但是這個“鏡子”能否奏效,也會由選手的內在狀態來決定。
在《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提到:
“如果你經常告訴自己,你的發球很差勁,就會產生一種催眠效應,好像指定自己去扮演差勁的發球這這樣一個角色……壓抑自身真正的能力。一旦……基于負面評價建立起一個自我形象,就好像一個無法接觸的催眠魔咒,掩蓋了……實際潛力。簡而言之,你最終會變成自己想象的樣子?!?/p>
那么,如何才能發揮“鏡子”的作用?添高威在書中提到一次很神奇的經歷,他只是帶著他的網球學員來到一面很大的鏡子前,讓那個學員看到自己的表現。當學員看到自己的動作,他就馬上知道該怎么改變。原因很簡單,“一開始他利用鏡子對自己的反手動作有了直接的感受。不必感受或分析,只需加強了解揮拍過程的這一部分。”
當歌手聽到耳機中自己的聲音,如果開始評判這個太差勁了,那里沒唱對,那這首歌一定唱得很糟糕。因為他已經無法發揮自己真正的能力,就如文中所說,用負面評價催眠了自己。
如果他只是聽到聲音,不加評判,根據事實進行調整,就能真正發揮耳機作為“鏡子”的作用。
歌手的狀態
其實,所謂“鏡子”,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不帶評判的觀察”。
如果能做到經常地“不帶評判的觀察”,那么首先要做到“放松地專注”,這也就是教練技術中常說的“presense”,簡單地翻譯,就是“當下”。
如果能不帶評判的觀察:也就是覺察。就能促使改變的發生。
就如NLP前提假設所講,重復同樣的行為是不可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但是人總是想要變得更好,所以當人們看到自己在重復的時候,就知道怎么改變了。就如NLP前提假設所講,重復同樣的行為是不可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P.S.?
感謝世夫老師。在世夫老師的“職業教練成長小組”中,我開始覺察到這種狀態及其重要性。
同時,還要謝謝凱文教練大師兄,在一個無意的玩笑中,我知道了這個耳機是干嘛的。
P.S. 看到《歌手》中各位競演歌手的出場順序,已經用回抽簽的方式,不由得偷著樂。具體可以看我的《歌手啟示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