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覺得很煩,也很累。
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提不起勁頭,我知道可能有人會告訴我說,這是春困啊!
但我內心深深的知道,除了焦慮、壓力之外,我現在多少還有點厭世,很討厭工作。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或許是因為原本打算買房子,但是一下子房子瘋長起來之后,反而沒了什么興趣,手里拿了一筆首付,忽然覺得自己成了一個有錢人?
或許是因為最近的工作太過瑣碎,很多繁雜的人事物,讓我心生疲憊?
或許是因為那些沒完沒了的待辦事項,讓我有一種覺得暗無天日永不見光的煩躁?
或許是以上這些或許,促成了我一直都想逃跑,想放下,甚至還給自己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
于是我抽了一個早晨的時間,讓自己安靜一會。
找了一個記事本,做了一次自我詢問。
這是我自己和自己對話的一種方式,自己提問,自己回答。
用最真實和坦白的方式。
我問了自己第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想休息?
因為覺得太累。
覺得心煩,覺得不想重復過去。
因為討厭辛苦,或許,還有討厭辛苦付出之后,沒有達到目標的挫敗感。
于是,我又問了第二個問題:你真的休息了么?
前段時間的清明小長假,接下來的五一小長假,我有做過什么打算么?
三天的假期,我就是在吃吃喝喝,甚至一度足不出戶的宅著,上網,看劇,躺到腰疼。
這些是休息么?
坦白說,我自己都覺得這些更像是渾渾噩噩的活著。
那我期待的休息是什么樣子呢?
心情平靜。
自律、有目標、有生活的斗志、能夠化解憂慮。
如果要想達到這樣休息的話,我要怎么做?
關照自己的身體。
因為它在不斷發出各種各樣的信號,那么加強運動,或者說把這一項變成每日的根本項,才是一個必要。
關照自己的內心。
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是可以辭職找個地方待著,以現在的存款估計待個十年也沒問題,但我能待著住么?
我內心里想要的不是無所事事的放松,我想獲得的是一種不驕不躁的平和吧?
而這些,不工作,不出門,能帶給我么?
好像不能。
關照自己的情緒。
最近并不是壓力大,事情繁雜,之前做75場線上分享的時候,還不是每天和打了雞血一樣?
是我拼過了之后,會自然以為,已經打了基礎,就應該沒必要那么辛苦,這種錯覺導致了期望值的落差。
還有就是:一直都希望不重復過去,我忽略了相同內容的精進和深挖,所以在同主題下,我會以這個內容我不想重復為由,勸自己不去做。
我是在怕什么?
怕自己沒有進步?怕未來一直這樣?
賺的是辛苦錢,耗的是蠢人生。
我的期望沒有細化,所以我對自己能力的提升幅度產生了很多不滿。
我一大部分情緒的背后,隱藏的是對自己的不滿意。
怎么過了一年,你還是這樣?
我沒有好好總結自己的收獲和提升幅度,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成功,總是看別人的速度,于是就容易起急和自我厭惡。
學著做欲望減法。
我最近開始利用換季丟衣服,不是我真的喜歡上了斷舍離,而是我開始明確我自己到底擁有多少東西,我需求的底線是多少。
我用表格盤點出自己所有的衣物,圈出打算丟掉的。
我會把這一季沒有穿過一次的衣服,穿一回,然后丟掉。
我會把自己買衣服的欲望變成攢三次便宜的錢,買一次貴的。
留有空白的不僅僅是衣柜,或許還應該有書柜和腦子。
去年一年看了大量的方法論的書。
方法的書看多了,就容易產生信息過載的焦慮癥,從而變成什么都想試試,什么都想得到。
看太多方法的書,很容易忽視對內心感性的關照,這會讓你體驗不到成就感和生活。
就好像你拼了命的吃太多,反而嘗不出好吃的東西真正的味道一樣。
因此,補腦的辦法是讓自己摻雜讀一些文學作品和詩歌,找到被句子打動的心動感覺。
我們對問題的看法不應該是只有:首先、其次和再次。
只會用理性的方式說話,或許本身是另外一種貧瘠。
得到之后,學著放下。
最近《人民的名義》里有一幕,小官巨貪的侯勇,看著一冰箱的錢和滿墻壁的人民幣,痛哭流涕地說,我一分錢都不敢花,每天就這么看著,因為窮怕了。
我深以為然,因為我也這樣。
不是因為我們都是農民的兒子,而是欲望來的時候,會帶來興奮,但割舍掉的時候,就是痛苦。
很多東西,你明知道你不應該,但是,就是不肯撒手。
金錢、名利,皆是如此。
得到之后放下,這得特別大的智慧,或者遭遇極大的打擊之后才能頓悟。
不然對凡人來說,哪里有得到?永遠都嫌自己得到的不夠多。
可懷里攬不下,漏了一地,還覺得自己是空的。
或許這時候,就應該像整理衣服一樣,列個盤點表格,看一看,我總說襯衫不夠穿,到底我有多少襯衫?到底我每周需要穿幾件衣服?我最低的搭配標準是什么?
只有明確你已有的,知道自己最基本的底線。
保留了內心安全感的時候,轉化或者嘗試消減自己的欲望,你才不會變得特別空虛。
你已經擁有太多,放掉一些,是為了可以讓更好的有機會進來。
關照關系。
列一個朋友關系表,看看最近半年有多少朋友已經疏于聯系。
列一個吃喝玩樂表,看看那些自己最想吃、最想和家人一起去的地方都實現了沒有?
選一個你覺得近期立刻可以實現的去做,選現在的一個當下,打個電話,這些都不難,但自己卻不知道為什么,遲遲提不起興趣去做。
沒有什么事情是離開你就不轉的。
今天不更新不會死人,地球不會爆炸,人類不會毀滅。
今天不去參加這個會議,你不會被開除,你的職場也不會完蛋。
我們總是把親人、愛人、朋友永遠排到最后,是因為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覺得,他們會永遠都在。
因為這樣想,才有了很多的遺憾。
那些關系當中,不僅僅是他們,也有很多我們自己想做的事。
是計劃了和他們一起去做的事。
只有一起經過的,才算是經歷。
我列完這樣一個圖標之后,最后劃了一條匯總的線。
因為知道,要去做完這些,我需要總結出一個更大的目標,或許它也將是一個更大的問號。
那就是:接下來的十年,我要打算過什么樣的生活?
這一點,我目前還在想答案。
或許這些答案,會在接下來我讀的書里。
或許這些答案,會在之后我嘗試做的事情里。
或許這些答案,會在接下來我選擇告別的東西里。
如果想明白一些,下一次還會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