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跟現場課了,很多時候如果不跟現場課,這個事可能也就放下了。所以為什么要做比怎么做重要一萬倍。為什么要聽現場課呢?因為想要攝入這個知識,但是如果讓我自己找個時間花一小時來聽,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打斷,然后聽得斷斷續續;所以就來到了現場。顯然現場的收獲也是最大的,還有后續答疑環節,戰友問的問題都是非常有質量的,雖然有些還用不到,但未來一定有用。
今天的主題是寫作目的,就圍繞寫什么、怎么寫、持續寫展開。
寫什么: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之前有嘗試過開寫,但是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說到底還是目標不夠明確,如果目標夠明確,知道為什么寫、寫什么就不會寫著寫著沒了,而應該是越寫越多停不下來的節奏。
所以選擇>努力,有了認真的選擇才會認真的努力去達成。
那么選擇就可以嗎?當然不是,如果是錯誤的選擇豈不是更糟糕,所以什么是正確的選擇呢?首先要發現需求,有了寫作目的就有了需求,正確闡述這個需求并理解它;其次要創造價值,人做很多事都是想要被看見、被認可,如果沒有價值的事最后停下來是因為沒勁而不是沒內容;最后,一定要揚長避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切忌跟風。可以參考別人的意見,但最后的決定一定是自己做的。
一旦開始寫作,其實是寫給別人看,那么別人要看什么就很重要,要寫和讀者有關的、對讀者有用的、替讀者說話,這樣會有更多人關注你寫的內容,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
要產生動力,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讓寫作與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是:
寫作+學習:將學習與寫作結合起來,別寫作邊學習,考試不在話下;不知道寫什么?那就從讀后感開始,甚至只是書摘。
寫作+工作:這個方式自然是最好的,因為工作可以創造一種最直接的價值,叫經濟價值;
寫作+經歷:如果工作學習都沒什么好寫的,那就寫自己,寫經歷,從小到大一定有很多趣事、很多對你影響深遠的事,不如都記錄下來。
找到自己的寫作+,成為寫作的動力。因為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該駛向那個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不會是順風。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寫呢?3招讓文字生動起來,這里就講到技巧了,但技巧重要,心法更重要。
真正好的作品是有靈魂的,它一定是有目的的、有對象的、有情感的。寫作時先寫清楚在寫精準,最后才是寫得有趣,怎么做到呢?
簡潔——直接表達,使用動詞+名詞;要用主動句
類比——用熟悉的去解釋不熟悉的
畫面感——用感知讓畫面生動起來
最后的最后,就是如何堅持,不要又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后也不打魚了。
還記得今天一開始說的“寫什么比如何寫重要10000倍”嗎?那么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持續寫,寫什么關乎你的膽識和趣味,而如何寫關乎你的聰明和技巧。而任何一個技巧都是大量刻意練習的結果,寫作必然是長期主義的。
每個寫過的人都知道寫作必然要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需要突破的地方:
不敢公開寫——需要突破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與普通,你真的不是做什么就立馬放光彩的;
根本停不下來——需要突破自嗨模式,千萬不能你一個人樂了,不管讀者感受;
不敢輕易下筆——需要突破的是有思考的布局,不是想寫什么而寫什么,而是有目標的寫。
要突破這些卡點,要做到的是 有目標、有節奏、有圈子:
有目標——候鳥有目標才能到達溫暖的南方;船兒有目標才能到達要去的港口;你有目標才能一直寫下去,真的找不到不如假裝寫本書。
有節奏——不要貪圖大步前進,龜兔賽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每走一步都是離目標更近一步。記住“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優秀是一種習慣,不優秀也是一種習慣,究竟要哪個習慣你說了算。
有圈子——在007有戰友,當你想放棄的時候,你會發現前面有好多榜樣、后面有很多追兵,在圈子里逼自己不要停下來。不要總是做那個被別人影響的人,某些方面你也可以影響別人,還不知道怎么做,就對標一個牛人相互影響。
最后用一個定義結束今天的收獲,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會矮小和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就會根深葉茂,因為很多樹木一起生長,必須往高長,否則就沒陽光。森林里的大樹其實都是被逼的,人們把植物界中的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立下一個flag,先寫100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