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來到齊國,見到齊閔王,先是一番恭維,突然話鋒一轉,說道:“大王,不好了,齊國就要大禍臨頭了!”
齊閔王剛剛還被蘇秦夸得飄飄然,猛得心頭一緊,心想你小子怎么變臉變得這么快呢?就追問緣由。
蘇秦說道:“這些年,秦燕兩國關系非同一般,如今的秦王當年就是在燕國做的人質,對燕國有很深的感情,而且秦燕兩國是親家,現在秦國又派人頻繁接觸燕國,燕國就是秦國放在齊國邊境一個釘子,現如今秦國已經收拾完楚國,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您齊國了,如果秦燕聯手,齊國就遭殃了。現在齊國占著燕國的幾個小城,本就沒什么意義,反而容易給秦國攻打齊國留下借口,不如把它歸還給燕國,借此機會和燕國搞好關系,把燕國收為小弟,豈不更好?”
齊閔王聽了蘇秦的話,竟然痛快地答應歸還燕國的領土。
在燕昭王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蘇秦為何能只憑只言片語就辦到呢?要知道齊閔王智商可不低,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我們熟悉的“濫竽充數”的故事就發生在齊閔王時期,南郭先生在他爹齊宣王時期,還能裝模作樣地混口飯吃,到了齊閔王的時候,就混不下去,最后逃之夭夭了。更何況齊燕兩國是有深仇大恨的,蘇秦說化解就化解了,這是為何呢?
沒有金剛鉆,是不敢攬瓷器活的。蘇秦自然知道,如果此行他不能完成任務,回去之后,就更沒有出頭之日了,蘇秦決定賭一把,他不是盲目的賭,他是有賭贏的底氣的,蘇秦的底氣來源于他對局勢的判斷。
當時的國際背景是這樣的,楚國已經完全投靠秦國,有了秦國的撐腰,楚國不斷在齊國身上搞一些小動作,齊國為了能夠集中精力對付楚國,既不想交惡秦國,又擔心燕國在他背后動手腳。齊國在這個節骨眼上,自然害怕腹背受敵。區區幾座小城,齊國也沒放在眼里,于是雙方為了各自利益,就只能先暫且放下個人恩怨。
不費一兵一卒,就立下了如此大功,蘇秦非常高興,他覺得等待他的是加官進爵,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蘇秦回到燕國后,燕昭王卻不怎么待見他,原來有人嫉妒蘇秦立了功,在燕昭王那打了蘇秦的小報告。說像蘇秦這樣的說客,跟張儀一樣,道德品行很差,就靠忽悠別人達成目的,是個出賣國家、反復無常的小人,現在齊王一時被他蒙蔽,等將來明白過來就會秋后算賬,留著他肯定會出亂子。
蘇秦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就對燕昭王解釋說:“我只不過是一介布衣,大王不認為我身份卑微,對我禮遇有加,如今我說服齊王,歸還燕國的十座城池,大王非但沒有獎賞我,反而疏遠我,一定有人在您面前說我不忠實。”
蘇秦見燕昭王臉色陰沉,一言不發,繼續說道:“我游說齊王,但并沒有欺騙他,我把老母拋在東周,本來就不想樹立自己忠信的名聲,而是決心幫助別人進取。我聽說忠誠信實的人,一切都是為自己的名聲而努力,奮發進取的人,一切都是為了別人去努力。曾參侍養父母,天下人都說他孝順,伯夷不接受賞賜,天下人都說他高義。尾生抱柱而死,天下人都說他誠信,大王想重用這樣的人,可這樣的人還不愿意被大王您重用呢?
燕昭王聽了蘇秦的話,不解地問道:“為何?”
“假如像曾參一樣孝順,絕不會離開父母半步,像伯夷一樣廉潔,絕不會涉足官場,像尾生一樣誠信,怎么能指望他在爾虞我詐的戰爭中生存!”
蘇秦的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燕昭王看了一眼蘇秦,他發現蘇秦的目光渴望而堅定,他明白蘇秦是一個迫切想要建功立業的人,這樣的人,不正是自己復興燕國所迫切需要的嗎?
從那以后燕昭王開始重用蘇秦,遇到國家大事都找他商議。慢慢地對他也越來越信任。這期間,蘇秦經常看到燕昭王登上高處,面對東方慨嘆。
東方,那是齊國的方向,善于察言觀色的蘇秦看出了燕昭王心中想要復仇的想法。
一天,蘇秦瞅準機會對燕昭王說,燕國只是一個二流小國,更何況前些年國內戰亂,實力大損,而齊國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以燕國的實力即使發奮圖強,也很難對齊國造成威脅。
燕昭王看到蘇秦明白自己的心思,嘆了口氣說道:“我又何嘗不知,這些年我殫精竭慮,夙興夜寐,招賢納士,為的就是一雪前恥,報當年齊國之仇!”
蘇秦說到:“大王可曾記得烏獲,此人勇猛無敵,力舉千鈞,是秦武王手下一員猛將,現在人老了,走路都要人扶著,一個婦人便可將他輕松打倒。想當初越王勾踐就是在吳王夫差面前裝孫子,使得夫差志大而驕,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一門心思發動對外戰爭。勾踐韜光養晦,臥薪嘗膽,十年生育,十年教訓,最后等到吳國力量消耗差不多了,一舉滅吳,稱雄天下!”
上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太強易折斷,登高易跌落,這就是蘇秦從《太符真經》里面悟出的道理。
燕昭王明白蘇秦的意思,追問該如何具體操作。
蘇秦說道:“單憑燕國的實力是無法和齊國抗衡的,現在齊國一直想要吞并宋國,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好機會,我們出兵幫他滅宋,等他滅宋之后,實力必會有所消耗,那時才是我們出手的時機,這就是臣的弱齊強燕之道。”
燕昭王聽了,驚訝的眼珠子差點沒掉下來:“什么?齊國滅宋,我不趁機侵擾也就罷了,還要出兵幫他!齊燕兩國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啊,我沒聽錯吧?”
蘇秦看到燕昭王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嚴肅地說道:“大王,您沒聽錯,以齊王的野心,難保他不會先滅了我們燕國,再滅宋國,我們只有心甘情愿地做小弟,才能讓他逐步放松對我們的戒備,放開手腳一門心思進攻宋國,那時我們便可抄他的后路。宋國地處中原,是列國眼中的肥肉,他的生死存亡與各國利益息息相關,齊國一旦滅宋,必然打破這種利益平衡,進而得罪諸侯國,屆時我們聯合其他國家共同討伐他,大事可成。”
燕昭王接著問道:“那依你的意思,應該如何交好齊國呢?”
蘇秦說道:“應派您的弟弟作為人質到齊國,以顯示出燕國的誠意。”
燕王應允。為了讓蘇秦的出使有分量,燕王封蘇秦為武安君,官拜相國。于是,蘇秦和燕王的弟弟襄安君一起作為人質來到了齊國。
蘇秦感恩于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甘愿去齊國做臥底,然而蘇秦來到齊國后,卻沒有能發揮太大的作用,因為齊國的大權被孟嘗君田文把持著,孟嘗君害怕蘇秦削弱自己的權力,處處提防著他,蘇秦的政見受到了孟嘗君的堅決抵制,時間一天天地過去,這邊的燕昭王漸漸等得有些著急。
幾年過后,到了公元前296年,齊國與秦國發動戰爭,燕昭王按捺不住心中急于復仇的想法,覺得進攻齊國的時機到了,于是出動十萬大軍偷襲齊國,兩國在權這個地方發生大戰,結果燕國非但沒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被齊國打得大敗,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燕國的兩位將軍也被齊國殺了。
經此一戰,在齊國臥底的蘇秦也失去了齊王的信任,只好重新回到了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