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與人之間客觀上越發相互依賴的時代,可以說如果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個人,那這個人也會因無法持續地獨立完成食物供給而不久于世。但客觀上的依賴不應該取代思想上的獨立。
每天我們都會看到相同的騰訊新聞、各種微信10萬+的文章被轉發至朋友圈、電視上播放的是當下收視率領先的電視劇,日常生活的討論也是以當下娛樂圈最八卦的話題或最敏感的政治事件充斥其中。
當我們閱讀著各種“人工智能”即將取代大部人的工作從而帶來大量失業的文章之時,危機感瞬間涌上心頭,我們有沒有試圖去了解當前人工智能的邏輯原理和發展階段呢?有沒有想過這也許是某些“人工智能”從業者在“造勢”呢?有沒有想過了解“人工智能”和“人腦”的根本區別和差距,找回“人腦”的自信和發展的方向呢?
當前被大量轉發的文章和暢銷書排行榜充斥了各種不理性的對新事物的“鼓吹”或對某一現象的“棒殺”,理性的聲音往往被慷慨激昂的“吶喊”或“憤怒”掩蓋。雖然我們每天的閱讀量很大,但是每當夜深人靜細細想來又有多少“營養”被我們吸收、繼而內化成自己對世間萬物的理解、判斷并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認知框架和知識架構從而用于實踐呢?也許我們只是試圖借用“所謂”的閱讀來拯救自己那“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危機感,并沒有真正思考如何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不容易被替代的個體。
我想只有通過閱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傾聽理性的聲音、時刻保持獨立思考的頭腦,才能讓我們在科技快速發展、信息量過剩的時代里解開思維的“一團亂麻”、創造適應乃至超越時代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