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工作
今日職場奇葩說話題,你是傾向 “ 努力找一份你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努力喜歡上你現在做的工作?”
表達觀點不少于500字(盡量在500字左右講清自己的想法),完成的同學陸續發到群里(可闡述自己觀點或就對方觀點進行回辯),最終由師北宸老師綜合大家的意見,評選出每周最“奇葩”觀點。
靜曉
【努力找一份你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努力喜歡上你現在做的工作?】
我的觀點是,與其要克服自己內心許多的障礙去喜歡上你現在做的工作,不如在最開始就努力找一份你自己喜歡的工作。
理由如下:
(1)努力喜歡上現在做的工作,本身就是很難的一個過程。既然論題是“努力喜歡上”,說明你的內心原本是不愛這份工作的。就好比讓一個姑娘嫁給一個你不喜歡的人,然后婚后才去努力喜歡,不排除可能后來經過一些事情后會變得喜歡,但那跟一見鐘情、發自內心的喜歡差別還是很大的。這樣的結合,在一開始就注定要付出更多的艱辛,而且結果不好預測。
(2)努力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更容易出成績。努力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本身也不容易,幸運的人能較早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不幸的人卻真的兜兜轉轉還是不知道要干嘛。但一旦你找到了你喜歡的工作,你會自發調動自己所有主觀能動性去做好它。其中的專注度、投入度和工作中的情緒,跟努力喜歡上的那種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當一個人持續地投入精力去做好一件事,他取得好的成績也指日可待。即使沒有取得,他的內心也是充盈的,無憾的。
結論: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那你就做好現在手中的工作,同時打開視野,去一點點確定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想法,直到它漸漸明晰;如果你已經在從事的恰好是你很喜歡的,那就恭喜你,畢竟這個世界上像你這么幸運的人并不多。
本期點評
李理:
選擇靜曉的文章
吳軍曾經在他的《硅谷來信》的結束語中寫過一段話,他說,對于一個作家來講,寫長文并不難,但是寫一個內容緊湊的短文,倒是更花工夫,因為多了一個刪除字句的過程。
我在高中的時候寫日記,剛開始寫不出來,后來是越寫越多,我便開始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挺厲害的,一口氣可以寫出那么多字來。
現在看來,能夠用精煉的話語,將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這才是真正的本事。
所以,篇幅過長的幾篇,我看過覺得都稍顯啰嗦,完全可以更加精減。
這篇文章,從“努力”上面切入,然后展開,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在最后都做了相應的總結,做到了有始有終。
有一些文章,像敘事一樣從頭到尾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我不太推薦這種格式,即使是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感悟,也可以提煉成不同的觀點,分別進行闡述。
師北宸:
選擇靜曉的文章。
原因:扣題,且有自己明確的觀點。
靜曉的文章一上來就明確觀點,并在后面兩個小點中,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而且還嘗試去舉例子「就好比讓一個姑娘嫁給一個你不喜歡的人,然后婚后才去努力喜歡」去論證自己的觀點,有專業態度。
寫文章,無論500字,還是5000字,一篇文章只講一件事情,圍繞一個主題。很多人的文章拉拉雜雜寫自己的經歷、感悟,但與題目無關。選這篇文章的最主要原因是它很好地扣題了。職場奇葩說是一個游戲,有游戲規則,在這個游戲規則下,要遵循它,并努力做好它。
(另外兩篇不錯的是吳蕾和程艷平,在這里提一下,以示鼓勵。)
第二篇? 順境&逆境
今日職場奇葩說話題,你是傾向 “ 你認為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還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
表達觀點不少于500字(盡量在500字左右講清自己的想法),完成的同學陸續發到群里(可闡述自己觀點或就對方觀點進行回辯),最終由師北宸老師綜合大家的意見,評選出每周最“奇葩”觀點。
小白
【你認為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還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
我認為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
不管在順境還是逆境中,成長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良好的環境可以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惡劣的環境不利于人的成長。
前陣子有個新聞,在今年的高考中,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句話: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擁有良好的家庭條件以及良好的教育,這種得天獨厚的順境,給了他成長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僅成績好,格局也比同齡孩子要大很多。
試想一下,如果他出生在一個母親整天打麻將,父親整日酗酒,父母動不動就吵架,街坊四鄰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這種環境會有利于他的成長嗎?顯然不會。他可能因為家里整日烏煙瘴氣而無法認真學習,可能因為鄰居的影響,他也會常常為了一些小事錙銖必較,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能保持好的心態,不沾染這些壞毛病就算很不錯了,何談好的成長?更不要說還能有這種格局與三觀。
成長是一個過程,不管是處在哪個年齡段上的人都會經歷的。在順境中成長,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能借助這些有利因素,快速成長。而在逆境中,絕大多數人想的都是如何擺脫逆境,而不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
本期點評
本周最佳辯手:小白
李理:
1、這三篇文章,我推薦小白的回復,我覺得他比較完整地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并給予了正反兩個事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2、在我上學的時候,世界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直到工作以后,我才慢慢轉變了這種想法,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就像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一樣。
再回到本期主題,本期主題也是提到了一個“更”字,那么可能說明這個問題多半是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提出問題的人可能也是想傳達這樣的一個觀點,就是結論本身無對錯,只是你認為哪種成長環境更好一些。
所以,我們給出的任何結論,盡可能也是抱著探討的心態去思考,這樣可能就不會出現那種比較絕對的字眼。
3、我個人不太喜歡在這種議論文中出現很多反問句,我可能更傾向于擺事實講道理。如果作者文章里面夾雜很多的反問句,感覺像是在發泄自己的某種情緒,文章整體顯得不夠穩重。
師北宸:
本期職場奇葩說選擇小白。如果小白這篇放在前面兩期,也可以當選最佳。
理由:
1、幾期下來,有心的人可以發現,用一個微型金字塔結構就可以完成一期500字的辯論:1)觀點,2)講1-2個故事;3)再總結一下。小白的短文,是極好的典范。在故事上,選取了真實、鮮活的一正一反兩個示例對照,自然讓人接受了她的觀點。
2、要去論證一個觀點,講道理不如講故事。本期另外兩篇在特別努力講道理,遺憾的是沒有小白講兩個小故事好看,讓人信服。你特別特別努力把道理講清楚,結果卻不好。所謂寫作,方法對了,事半功倍。
3、這篇小短文很精彩,以后職場奇葩說都能這么去論述,一定很好看。真為小白的進步感到高興!
第三篇? 個人命運
今日職場奇葩說話題,“個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還是社會手里?”
表達觀點不少于500字(盡量在500字左右講清自己的想法),完成的同學陸續發到群里(可闡述自己觀點或就對方觀點進行回辯),最終由師北宸老師綜合大家的意見,評選出每周最“奇葩”觀點。
靜曉
【個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還是社會手里?】
我的觀點是:個人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雅典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說過這么一句話,“天絕不助不愿作為的人”。哲學家培根也說:“一個人的命運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個體,雖然由于固有階層的不同可能先天會有資源占有上的差距,但并不代表你出生的階層就注定了你的一生,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奮斗實現了命運的華麗轉身。
社會大環境本身就是我們普通人無法改變的,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自己。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農民出身的他各方面都沒有好的條件,但就是因為自己不甘心,連續考了三次才終于考上北大,這才為他后來創辦新東方提供了可能。假如他一開始就服從了命運的安排,不去努力奮斗,那就不會有現在英語教育界赫赫有名的新東方了。
相反,假使你最開始就受到上天的寵愛,占盡一切社會優質資源,但就此放棄了個人努力的話,你也不會有一個成功的人生。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古代的“紈绔子弟”,如今的“富二代”,雖然不排除會有成功人士,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聽到的都是負面消息。按理說社會對他們已經夠優待了,為何他們還是打了一副爛牌呢?原因就是個人不作為!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無法左右社會環境,但我們可以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之下,通過個人的努力左右自己的人生。努力了不一定會變得更好,但不努力,一定不會變好。
本周最佳辯手:靜曉
李理:
本期的12篇回復當中,我推薦靜曉的回復。
萬維鋼老師之前解讀過的一本書,名字叫《成功與運氣:好運和精英社會的神話》(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書中列舉了很多關于“運氣” 對于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性。?
假設現在有兩個人,A和B的天賦、努力程度和見識水平完全一樣,但是A的運氣比B好一點點,大約好5%吧。那么請問,假以時日,A的個人收入會比B高多少呢?也是5%嗎?那就大錯特錯了。更合理的答案是 500% ,甚至更高。
如果有A和B兩種同一類型的產品,A的性能、價格綜合起來比B高5%,那么請問A的銷售額會比B產品高出多少?答案不是5%,也不是500%。而是A將占有全部市場,B將出局。因為今天的市場是一個勝者通吃的市場。
作者甚至引入了大規模的統計,發現加拿大職業冰球運動員,有40%是出生在一月、二月和三月,只有10%出生在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什么?因為他們小時候參加少年冰球隊選材的時候是按照年齡分組,而早出生的孩子在同一年齡段有整整一年的身體優勢。
經濟學論文署名,一般把所有作者按照姓氏的第一個字母排列,那些第一個字母在字母表中越靠前的助理教授們,通常會越早被提升為正教授。而針對心理學教授的統計就沒有這個現象,因為心理學論文署名不按字母順序。
也就是說,初始條件好一點點,最終結果不是按比例也好一點點,而是很有可能不成比例地把初始優勢放大很多很多。
如果是這樣,運氣在人生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我們難道就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坐等著天上去掉餡餅嗎?顯然不是這樣的。
運氣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是,這是一場高水平的競爭。也就是說,在大家都拼到了極高的段位的情況下,運氣好的人更有可能會成功。就像前面提到的被選中的職業運動員和晉升的教授,沒有先前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你可能連入選的資格都沒有,更不要談未來更高級別的晉升了。
另外,靜曉同學提到了俞敏洪,俞敏洪曾經提到過,自己當年數學特別差,高考數學最高分沒超過14分,好在當時數學成績不算在高考總分里面,俞敏洪才得以考上北大。他自己也在某次節目中坦言,如果說當年高考數學算入高考總分的話,他現在一定是一個農民,因為絕對考不上大學。考上北大,當然和俞敏洪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但是里面確確實實也夾雜著一些運氣的成分。就像靜曉同學所說的,努力了不一定會變得更好,但是不努力,通常一定不會變好。
師北宸
我也推薦靜曉,原因李理已經講得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