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白話譯文

道先無有,它以“樸、靜、虛”的形式存在著,這種“樸、靜、虛”不是一般的“樸、靜、虛”,而是“大樸、大靜、大虛”。大道安然自足,但從不自我設限,所以自然而然便有空域興起。有空域于是有元氣,有元氣于是有實在,有實在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復。未有天地之前,不存在作行和創生,虛清為一,靜若死水,朦朦朧朧,混沌為一,而未有光明和創生。氣是自生,非道所生。氣是自作,非道所為。但它們兩者卻是相輔相成的,這是因為空域屬于大道,大道創生了空域。大道恍兮惚兮,探求其創生機制,就像好奇引起好奇,恐懼引起恐懼,怨恨引起怨恨,悲痛引起悲痛,依賴引起依賴一樣,總是欲求自復,通過自復創造一切。陰陽相推,萬物并生,濁氣生地,清氣生天。氣真是神妙莫測啊!陰陽二氣氤氳相生,萬物就充盈于茫茫天地之間。這些萬物同源而異性,率性而為,各從其欲。朗朗乾坤,昭昭天道,只有萬物各復其性各得其所,才能萬古長存;知道了這種玄妙的道理而不知道思考的,怎么能合于天道、通于神明呢?實在出自空域,萬物出自實在,聲音出自萬物,語言出自聲音,名稱出自語言,萬事出自名稱。域不是域,就不要稱之為域;有不是有,就不要稱之為有;生不是生,就不要稱之為生;音不是音,就不要稱之為音;言不是言,就不要稱之為言;名不是名,就不要稱之為名;事不是事,就不要稱之為事。禮義制度當以利國利民為主旨,而繁文縟節都是出于無事生非,無事生非則會事務不斷,而無為而治就能天下平安。這是因為全全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在自為自化,管理者只可因循而為而不能妄自變更。那些崇尚繁文縟節的,都認為要先樹榜樣,才能有治無亂。可是不承想只要有人就有不善,而禍亂正是人為造作的結果。先有中,才能有外。先有小,才能有大。先有柔,才能有剛。先有圓,才能有方。先有晦,才能有明。先有短,才能有長。天道既明,只有萬物一體,各復其性。恒氣所生,總是言為名先,而實在,只有有了名稱之后才能對比分析。舉凡天下之名,只要習以為常,就不可隨便更改;舉凡天下之事,只有強者才能獲得成功。舉凡天下之大作,其恍兮惚兮不如自作,不管有沒有結果,兩者都不可廢棄。舉凡天下之為也,不是施舍的,也不是賜予的,只能是自為自化的。舉凡天下之物,都是渾然一體,各復其性各得其所的。天下一切事物,沒有逆道而行的,因而都各得其所。天下一切事物,無不自得其道而成就自身,豈有或得或失之理?舉凡全天下的名沒有作廢的,都是賜予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的,豈有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慮之理?

[3]

恒先無有,樸、清、虛:泰初有無,無有無名。恒先是大的范疇,整體上是太樸太清太虛,這是形成域的先天場或環境,相當于是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幾個孕育階段或生命周期的初始化過程)

自厭不自牣,“域”作:損又損,是求道,自然是抽象化,互質化,單元模塊化過程,盡可能地認清范圍,即論域,領域。

【遂昌樵夫】注。探究挖掘自然中的道理事類轉換運用到生活生產中去。道家思想具備仿生性特點,要有仿生能力必須對自然的運行規律有相當地深刻了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