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系列之#謬解認知盈余#
這里并非要否定克萊·舍基大師,而是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解讀。
拿作者列舉的wiki舉例,為什么大家要花費大量精力分享那么多的內容?愚認為核心驅動力是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
馬斯洛為我們分解了人類需求的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除去第一個,其余皆為心理層面的需求。可見人類大部分需求都是吃飽了撐的蛋疼衍生出來的(這是一個冷笑話)。
分享和轉發是網絡行為里面最常見的兩個動作。近一年幾乎都在觀察和思考大家傾向于發布和轉發什么樣的內容,總后總結無非還是心理訴求。
拿朋友圈舉例,分享行為一般分為如下幾類:
曬相對日常的吃喝,自拍、寵物、孩子;
音樂、書籍、電影、分享
曬高大上的旅游,購物;
發生活感慨,心靈雞湯,冷笑話;
分享某些高大上的文章;
搶各種優惠劵,轉發有獎(女性偏多)
...
我們大致可以歸類以下心理訴求:刷存在感的、證明自己機智幽默有品位、炫耀、獲取認同感、貪小便宜...
主流層面上:人們更傾向于分享一些使他們看起來更機智,有趣,有品味,讓人羨慕的事情。
當然,礙于需要考慮到正常社交圈的感受,“聰明人”會保持克制。所以我在朋友圈分享過這樣的言論:
“一切不適合在主流社交圈分享交流的內容,都會催生垂直產品去支持你“名正言順”的曬、炫、吐槽… 主流社交形態曾經不能滿足的,今天都會有產品來滿足甚至放大你的雙重抑或多重‘人格’ “。
為什么要分享這條,按照上面的解讀,因為我覺得自己聰明啊,嘿,這是一個狡黠的笑...
垂直圈子的分享避免了主流社交圈過度分享給大家帶來的厭煩感,同時又可以獲得更強的“圈子”認同感。
最后以《啖書局》的一句經典言論收尾。
“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總是把自己構建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每一個帖子都是讓我們接近自己所期望的形象。
”
心理訴求,才是第一生產力。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