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本書說的是遼國覆滅,北宋南遷,蒙古興起,金國正大舉南侵之時,金、宋、遼三國的有志兒女為天下百姓和武林敗類及暴君朝廷對抗的故事。
故事初期以耿照為核心,引出真正主角蓬萊魔女,蓬萊魔女在收到笑傲乾坤華谷涵的表白信物之后,卻又被武林中另一位奇男子武林天驕一套吹拉彈唱撩了一頓,芳心失措,搖擺不定,遂將三個主角都拉入了三角戀的漩渦中不能自拔。正當此危急之時,擁有一顆主角之心的大反派公孫奇為大家提供了一致的斗爭對象,于是三位主角在愛情與友情的陪伴下,攜手打敗了公孫奇、柳元甲等武林敗類,然后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說起來連反派也是他們自己家的,可以算是一家人內斗的故事......
從未見過一本這樣的小說,篇幅如此之長,等我看完讓我概括,我居然覺得只有這么點內容。
雜談:
其實這本書我當年也只看得一小部分殘篇,有幸殘篇中剛好寫的是采石磯之戰前后的故事,可以算作本書中比較精彩的部分。十幾年后回頭來看,方知這本書尚有一個更符合傳統武俠小說氣質的名字《挑燈看劍錄》,想必也是為了對應書中辛棄疾而名。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可能因為受宋朝知名度僅次于蘇軾的辛棄疾影響,書中人人都是滿腹經綸,出口成詩,絲毫不受自己是強盜人設影響,畢竟就算混綠林的,也得當一個有文化的好漢。
梁羽生先生曾被公認為新派武俠的開山祖師,開始寫小說的時間比金庸先生都要早,《狂俠·天驕·魔女》是梁羽生所有小說中篇幅最長的兩部小說之一了,雖然故事脈絡略顯雜亂,但在早期的新派武俠中也有值得圈點之處,至少在書中已經突破了民族之限,行俠仗義不再局限于一國一地。
武:
梁羽生推崇的武俠是有武有俠,要以武力為手段推動俠義的發展。在本書中,武學雖已初顯章法,到底不如金書那樣各成體系。門派在本書中較為少見,最知名的就是丐幫和少林了,兩派的絕學都有“金剛掌”這樣的功夫,除卻這兩個門派之外,本書中的武學基本以三和逸人的金、宋、遼三系弟子為主線,再配以柳元宗、公孫隱等個人宗師的家傳武學。
不過本書中對于武功套路的描寫的確有所欠佳,如耿照、云紫煙等二流高手,出手便通常都是“玄鳥劃沙”、“大漠孤煙”之類的招式;而高手之間比武,最喜歡點的便是“璇璣穴”,這倒讓我想起了武俠電影中一言不合便要點的“膻中穴”;一使到鞭法,無論是北宮黝,還是上官寶珠,兩個毫無相關的人士,大招居然都叫“八方風雨會中州”;每個人只要跟公孫奇斗個旗鼓相當之時,都會不禁想到:“我縱能勝他,過后也要大病一場”。
最搞笑的就是邪派奇功“天魔解體大法”了,按照梁先生的描述,這套武功應該是從西藏傳過來的高端武學,但在本書中卻好似只要是個反派都會,一言不合就咬一咬舌頭,然后噴一口血,戰斗力瞬間變強。這也可以強行理解為畢竟是一套保命絕學,大家都是刀口子上混的,每個人都暗中買了這個教程也無可厚非,但是每當有人用的時候,梁先生都要好整以暇地解釋一番:原來這是邪派中......雖然有湊字數的嫌疑,但私自揣摩,可能是跟當時報紙連載形式有關。
俠:
本書中的俠更體現在民族大義上,宋朝的蓬萊魔女、華谷涵、武士敦,金國的武林天驕,遼國的耶律元宜、赫連清霞等人都下可鏟除武林敗類,除暴安良,上可以武犯禁,心系天下百姓。不過俠的高度和深度是夠了,只是執行的時候不夠徹底和公平。
”話猶未了,蓬萊魔女已是在劉滔的背心狠狠擊了一掌,劉滔悶哼一聲,暈了過去。蓬萊魔女笑道:“你放心,他死不了。我這一掌只是廢掉他的武功。“
”蓬萊魔女嘆口氣道:“我真是慚愧,有這樣的師兄。”
我們且看這兩段,蓬萊魔女行俠仗義之時,對于其他為非作歹之人,下手絕不容情,該殺該廢的沒二話,但是和他爹兩人多次有機會殺了公孫奇,哪怕不下殺手,廢了武功也好,卻都念著公孫隱的情分不忍下手。我覺得她要慚愧的并不是她有那么個師兄,而是因為她放虎歸山之后公孫奇害死的那些人。
當年宋金剛等人隨著華谷涵和東海龍攻入桑家堡,本可一舉收拾了公孫奇,卻被蓬萊魔女阻撓,蓬萊魔女后來卻又邀請宋金剛等人助拳來再次攻打桑家堡,目標還是鏟除公孫奇......
所以從側面也突出了本書中的人物其實都是關系戶,所有戲份較重之人都是有淵源的。
情:
本書關于情這一字的描寫當真可算是錯綜復雜,父女重逢,姐弟再會這些親情暫且不說,愛情從本書一開始便貫穿始終。相當一部分讀者想必最開始都是對武林天驕有好感的,他一開始就勇敢而明確地表達了對蓬萊魔女的傾慕,而不像笑傲乾坤那樣高冷地拿了女主的紅豆差人一送便是一副你就是我的人了的不可一世。有一段時間我還一度對蓬萊魔女非常厭惡,覺得她是個綠茶,腳踏兩只。
其實在封建時期,父母之命基本就注定了兒女未來的婚姻,所以華谷涵在得到柳元宗和公孫隱的許可之后以蓬萊魔女的未婚夫身份自居問題不大,但是蓬萊魔女在此情形下,仍和武林天驕有一段精神上的交往,也可算是對突破封建包辦婚姻的一種嘗試。不過不知作者出于何種想法,最終追求自由戀愛的都敗給了父母之命,草草安排了武林天驕、珊瑚、桑青虹等人的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