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安最近遇到困境,去年有一個大家不愿意做的case,領導說只要拿下這個case,我向大boss申請給你升職加薪。后來小安加班加點完成了,可是半年多過去了,小安依然沒有升職加薪。問起領導,領導只說他給大boss提過這件事。現在小安又遇到了類似的事,另一個同事因為老公的工作升遷到另一個城市而申請辭職了,領導對小安說,你先把她的工作暫時接下來,等忙過了這陣,我向大boss申請配人。小安很為難,還能相信領導嗎?
生活中像小安領導這樣的人不少見,他們為了達到目的許下承諾,目的達到了,卻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他們稱之為緩兵之計。好一個緩兵之計,表面上看,他們沒有付出任何成本就做成了事情,似乎是占便宜了,實際上,這是一件雙輸的事情,沒有兌現承諾這件事給雙方都帶來了傷害。
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維博士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情感賬戶”,所謂情感賬戶,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增進情感賬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信用、仁慈。反之,粗魯、威逼、失信、等會降低情感賬戶的余額,到最后甚至透支。越是持久的關系,越需要不斷地儲蓄。同事、朋友、夫妻無一例外。
守信是一大筆儲蓄,背信則是龐大的支出,代價往往超出其他任何過失。一次嚴重的失信使人信譽掃地,再難建立起良好的互賴關系。不僅如此,沒有兌現承諾的人在心里會有隱隱的內疚感,即便是對神經大條的人,即便別人沒有追究他的承諾,這種內疚感也會消耗他的心理能量。有人會通過做點別的事情來彌補自己的失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不好的名聲比起一個好名聲更容易獲得,而且更難以擺脫。僅僅一次的說謊就可以毀掉一個人“誠實”的美譽。壞事總是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更持久。
一個沒有兌現的承諾對被承諾方的情緒打擊在所難免。曾在戴維.邁爾斯所著的《社會心理學》這本教材中看到過杰夫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九歲的杰夫患上肝癌時,他的醫生感覺很糟糕。但是杰夫還是很樂觀。他決心長大要當一名癌癥研究專家。一天杰夫興高采烈,一個對他的病例很有興趣的外地專家在一次跨國旅行的途中,計劃停下來看望他。杰夫有那么多話想要跟這個醫生說,并要給醫生看他自患病以來記得日記。到了期待已久的那一天,濃霧籠罩了杰夫所在的城市。醫生的飛機改變航線飛向了另一座城市,從那里醫生飛向了他的最終目的地。聽到這個消息后,杰夫無聲地哭了。第二天早上,他感染了肺炎且高燒不退,虛弱地躺在床上。到了晚上,他進入了昏迷狀態。第二天下午他離開了人世。
沒有希望還可以創造希望,哪怕這個希望是個幻想。可是希望的破滅比沒有希望的傷害更大,更令人沮喪。別人沒有兌現承諾,讓自己的希望破滅,會失望會難過,對成年人來講,也許還可以吃一塹長一智,認識到世界有糟糕的時候。但是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不可估量,他們也許很難再真誠地相信世界,認為自己也可以為達目的言而無信,而這樣不可避免會造成更多的傷害,對自己對別人。
承諾是用來兌現的,如果不能兌現承諾就不要輕易許諾。改變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種,從自己做起,信守承諾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僅是為了減少傷害,更重要的是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