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有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憤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應對外界的權利,也要為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負責。
負責,并不是沉重、負擔的意思;負責,是將最終解釋權掌握自己手上。
舉個例子:
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A1·聯系過往
前段時間男朋友出差,有兩天沒有給我打電話,然后我就開始不爽:為什么不聯系我?難道一點都不關心我?第二天晚上我實在憋不住了就給他打了個電話,張口就先把他說一頓,然后我們就冷戰了兩天。
事后發現自己溝通確實有很多不對的地方。他沒有給我打電話(事實),我感到很生氣(感受),因為我想讓他多關心我(期待)。我不應該一上來就先把他說一頓,說不定他真的有事在忙,而應該先問他這兩天是不是很忙(事后得知,那兩天他確實很忙)?然后再向他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期待,希望他多聯系我,如果確實忙沒有時間,可以發消息告訴我。另外,自己也可以主動打電話,而不只是要求對方打電話。
A2·今后,怎么用?
今后遇到矛盾時,先把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寫下來,然后告訴對方我的期待。比如:如果今后和男朋友鬧別扭了,不要上來就發火,現想想自己的感受(生氣、難過?)和期待(被理解、支持、關心?),然后心平氣和地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