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不再聯系
希望你不要介意
要怪就怪當初我們沒有在一起
1
我喜歡看各類的喜劇節目,原因很簡單,我就喜歡歡笑;可是現在喜劇節目都有一個套路,開頭是笑點,在這些笑點的鋪設下,結尾突轉畫風,讓觀眾淚流滿面。或許這就是生活吧。
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給人帶去歡笑,但笑聲背后的辛酸,只有我們自己心里最清楚。
我們從來都不會拒絕跟一個能給你帶來快樂的人交朋友,因為他們,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歡樂。也因為對歡樂的渴望,我們也在不停地結交新的歡樂的朋友。
可是,當有一天我們突然靜下來,準備落幕淚點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曾經一起歡樂過的朋友都越來越少的聯系了,有的甚至不再聯系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說好的永遠都是好朋友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彼此不再有聯系?
2
前幾天,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勝出后朋友圈里就出現了各種的評論。
其中一個是我高中時候的同學,后來她去了西部的一個三本,她在朋友圈里說:“大選之后川普完勝,這幾天頻頻看到朋友圈、微博、QQ空間曬出關于白人歧視黑人、歧視他國人,尤其是歧視中國華裔。如果這類傳聞屬實,我想說中國雖然還在發展,可畢竟是首屈一指的大國......美國如此極端,對中國百利而無一害...”
她說的完全沒有問題,可是我還是把她屏蔽了。因為我覺得,雖然她的方向是對的,可是能在這個問題上這么較真,說明還很不成熟,最重要的是她竟然有那樣一個朋友圈。她已經不止一次的發表過類似不成熟的言論了。
如果是她問我,為什么我們不再彼此聯系?我會說,因為不同閱歷。
并不是說我的閱歷有多豐富,而是她所經歷的和我所經歷的,在這幾年中早已經變得完全不一樣了,由此產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都不一樣了。我始終相信,環境能改變一個人,只不過她的環境,不是我喜歡的那種而已。
還有朋友說:“美國歷史上出國偉人當總統,也有平常人....放心,美國亂不了的....”
也有一些拿趙本山宋丹丹小品當噱頭的。
這些我都留著的,因為我覺得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生活態度,不會被周圍的環境思想所左右,就算被左右了也是被一群生活家左右的,因為他們是樂觀的。
我依舊不會拒絕和一個樂觀的人做朋友。
3
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就發生在前幾天,在一個教育機構里參加一個教研研討會。
一個語文老師生動地講完一趟作文課之后,大家都被他的學識吸引了,然后引起了關于讀書的交流,這本不是在計劃內的活動。
剛開始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說讀過某本書的感悟,慢慢地隨著提到的書名和作者越來越多,參與討論的聲音也久越來越少了,大家都傾服于這位語文老師的淵博學識,很想繼續交流,可是又插不上嘴,只好靜靜地聽著。
到最后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英語老師跟他眉飛色舞地談論著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好在哪里了,而且那位老師越說越起勁,各種作品集,詩集她都能接上,有時甚至隨口拎出一段開始誦讀起來。
結果,慢慢地那位淵博的語文老師也只能“嗯”“啊”“嗯”的接話了,因為那位英語老師說的好些作品他也沒有看到,所以相接也接不上來啊。
最后那位英語老師問了一句:“你幾幾年的?”
“七七年”
“噢,那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我們那會兒啊沒什么事兒干就只有看書”
最后在她的感慨中,這場關于讀書引起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臨結束她還不忘加上一句對我們年輕人的忠告:“年輕人一定要多讀書,尤其是文學經典,還要是紙質書,手機平板沒那種感覺”。
我們都很渴望能和學識淵博的人交談,這樣可以獲得很多知識。可是,有很多學識淵博的人并不是很愿意跟我們聊的太多,因為我們確實很LOW,他們說的東西我們也不懂,也從我們這里也得不了太多。
4
為什么我們彼此不再聯系?我想這就像問你為什么還單身是同一個問題。
我們喜歡的人不一定喜歡我們,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不一定喜歡。
如果你一定要追問為什么拒絕你,我只能說:希望你不要介意,怪只怪我們當初沒有在一起。
因為沒有在一起,所以不在一個世界里,我們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一切,都不一樣,完全沒有共同的語言。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一個本身關系很好的朋友突然沒有聯系了,別擔心,只不過你們收聽的不是同一個頻道而已。也許你有試著想去調,可是,波段那么多,到底應該是哪一個呢?
如果有一天他突然跟你說話了,也請別激動,他可能是群發一條要你投票而已。
5
請不要為已經離開的人流淚,也不要試著去惋惜,只要該走的就一定不會回頭;
與其茍且地去維持那份脆弱的曾經,倒不如靜下心來,多看幾本書,用知識充實自己。
只希望下次遇到淵博的人,我們能有共同的語言交流,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