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亞死了,全家人陷入悲痛之中。小說的主線索是以一種倒敘回憶的方法,通過不同角色的人的回憶,一點點揭開莉迪亞的死亡真相。
媽媽瑪麗琳因為嫁給了中國華人詹姆斯,而選擇了家庭生活,放棄了成為一個醫(yī)生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她曾經(jīng)一聲不響就離家出走,擺脫家庭生活,去完成自己的一直以來的夢想。可是,因為懷孕的緣故,加上思念家人,最終還是被迫放棄。然而,當(dāng)她聽到自己的女兒說,將她母親遺留下來的烹飪書扔掉時。她的眼睛亮出了光芒,她是不可能實現(xiàn)夢想了,可是女兒可以實現(xiàn)她的夢想。因此,在女兒以后的每一分每一秒中,她都在極力將自己認為抵達醫(yī)生夢想的一切,都嫁接在女兒身上。自己沒有活出的人生,希望女兒來幫她活出來。這份有條件的愛,太過于沉重了。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使得莉迪亞慢慢無力掙扎,直至窒息。
爸爸詹姆斯是一個華人,從小因為是中國人、貧窮而受盡屈辱。也是因為華人的身份,加上自卑的心理,他無法真正融入美國的圈子里。因為難以融入,他漸漸封閉自己,努力去遺忘年少時,被別人異樣的眼光,鄙夷的目光刺傷的情景,假裝這沒有出現(xiàn)過,沒有傷害過自己。詹姆斯從來沒有直面過真正的問題,他渴望融入美國的社會,但是他從不害怕交朋友,害怕去融入美國的社會。因此,作為全家人的希望----莉迪亞,詹姆斯希望女兒可以交很多的朋友,被美國社會真正地接納。女兒被美國社會接納時,就如同自己被接納一樣。詹姆斯這份渴望,同樣讓莉迪亞難以承受。
哥哥內(nèi)斯是這個家里最能夠理解和體會莉迪亞的人,可以說是莉迪亞的精神支柱。因為爸爸媽媽的焦點都在莉迪亞的身上,并把自己想要的東西附加在莉迪亞身上。內(nèi)斯這個被忽略的人,就像一個旁觀者,清清楚楚地看著這一切。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給予妹妹一些安慰和溫暖。詹姆斯的自卑、擰巴、易碎的心完完全全投射在兒子身上,內(nèi)斯也接受了父親的投射。內(nèi)斯也曾努力讓父母注意到自己,以自己為傲,但都以失敗告終。內(nèi)斯不再努力討好父母,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當(dāng)內(nèi)斯即將要去哈佛讀大學(xué)時,內(nèi)斯因為可以離開這個家庭而沉浸在喜悅之中,以至于他沒有發(fā)現(xiàn)妹妹的變化。而莉迪亞知道,沒有哥哥在的日子里,她難以承受家里施加給她壓力。然而,內(nèi)斯沒有發(fā)現(xiàn)莉迪亞的情緒變化,他不知道自己的離去對妹妹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他離開的欲望,加上對莉迪亞的忽略,讓莉迪亞覺得這個世界上再無依靠。
妹妹漢娜,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被忽略最嚴重的孩子。她渴望被愛,渴望爸爸媽媽的關(guān)愛,渴望哥哥姐姐的愛。她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地活著,生怕自己惹家里哪一個人不開心,因此她學(xué)會了察言觀色地活著。當(dāng)全家人都認為莉迪亞是他殺或者受他人影響時,只有她最清楚姐姐是自殺的。因為她知道,姐姐在哪一刻精神世界開始崩塌。她能從莉迪亞細微的表情變化,知道姐姐即將發(fā)生不好的事情。但是,她沒有能力去阻止姐姐。這大概是漢娜最痛苦的地方吧。
鄰居杰克。內(nèi)斯因為一次聚會中,以為被杰克和其他朋友合起來一起羞辱他,而從此討厭杰克。可是,杰克只是一個在心里默默地愛著他的孩子。他和莉迪亞在一起的時光,都是為了更加了解內(nèi)斯。他不希望內(nèi)斯討厭他,想要更靠近內(nèi)斯一點。可是,內(nèi)斯不懂。只有最敏感的漢娜看懂了他的心。最后,莉迪亞試圖和他做一些父母極力阻止的事情。杰克卻告訴她,他愛的是她的哥哥內(nèi)斯。莉迪亞再一次接近崩潰的邊緣,父母的愛,她承受不起;哥哥的愛,不夠細膩,不夠濃烈;而杰克對她根本就沒有愛。
莉迪亞,因為媽媽離家出走留下陰影,為了避免媽媽再次出現(xiàn)這種情況,5歲的她已經(jīng)決定,無論媽媽說什么,需要她做什么,她都會努力去完成,只為了讓媽媽留在身邊。她是全家人的焦點所在,希望所在。從5歲開始,她就開始偽裝自己,成為媽媽喜歡的那種人。為了讓媽媽開心,她假裝喜歡物理、生物。為了讓爸爸開心,她假裝有很多朋友,社交圈很大,美國社會接納她。慢慢地,她已經(jīng)無法呼吸。她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討厭的事情。但是,她無法擺脫父母對她的期待,一點點地沉淪。為了獲得片刻喘息的機會,莉迪亞在不知不覺走向死亡。死亡,才是終結(jié)家人施加給她的種種。
小說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是他們不知道。”以一個人的悲劇,揭開一個家庭的悲劇,一個社會的悲劇。莉迪亞的死,她自己有責(zé)任,家庭有責(zé)任,這個社會更有責(zé)任。父母的期待,社會對華人的不接納,都是莉迪亞的死亡成因。一個死亡悲劇的釀成,或大或小的事情一點點累積,直到莉迪亞無力承受,無法做真正的自己,唯有死亡才能解脫。
就如同里面書每一章節(jié)都強調(diào)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