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讀《在西伯利亞森林中》第六章
今天我們來一起閱讀在西伯利亞森立中的第六章七月。這個月的主題是平和。
這是第六章也是全書的最后一章,在這一章結束的時候,作者就要結束六個月的離群獨居的生活,返回現代的社會。不可否認上一個月的分手所留下的心里的波動還在,思念也還在,但是通過這片情感上的荊棘,身體和心靈都對森林有了更好的體會。它們都學會了和解,身體學會了與森林和解,需要熱量有木頭,肚子餓了去釣魚,口渴了去打水,掌握了每一個獨立生存的技巧。心靈學會了與自己和解,不再去關注于表面上的行為,而去探求內心深處情感的起源和人類共同的本性。
我在七月底離開了小住了半年之久的森林小木屋,告別了一同生活的小狗和沉淀著各種情緒的貝加爾湖。
以上為全本書最后一章的內容。
最后的一章的主題為平和,作者以平靜的語氣敘述了最后一個月的生活,生活雖然叫做平和但是在最后的半個月的時間里,他都在淡淡的訴說著離別的悲傷,女朋友的離開,自己也將要告別。
他說感到喚醒了內心的那個中國人。那個說著‘天人合一’,講著世間道生萬物的中國人。這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奇妙言論,不過是古老的中國先人面對寬廣無垠的天地和萬物作出的思考,和現代人的思考一樣。只不過時間更靠前,而且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讓現代人只要通過閱讀便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觀察我們所在的世界。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當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面對某種生活的時候,都覺得生活的無聊且無趣,若是知道哪天會是這種生活的最后一天或最后幾天的時候,會對哪怕是自己討厭的部分都在依依惜別。
全書最后用死亡的味道來比喻離別的味道,這個比喻就非常的西方了。對于東方人來說,離別的含義不僅僅是簡單的分開,更是很多情緒情感的表達,畢竟我們都知道“歡娛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巧”,而離別這種情緒駕馭起來并不太難,而且容易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但是真正的高境界也很難達到,調動起悲傷的情緒容易,但是在悲傷中依舊含有希望就不容易了,畢竟中國詩詞中的最高境界是哀而不傷。
所以我們看到了王勃送杜少府上任的時候說:“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開篇氣勢雄渾開闊,變幻無窮,相思之意猶在,但是悲傷卻壓不住氣勢。后半段筆鋒一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我們的友情可使滄海桑田的距離化為烏有,那么又有何可以落淚唏噓的呢?同訴離別之意,卻是氣勢如虹,悲傷中帶著傲氣。
所以我們也會讀到陳子昂的“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這個景致不如王勃大開大合,縱橫捭闔,講的就是送別之宴,但是一個吐字,一個對字,都想淡淡的離思哀愁展露了出來。后半段說“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明月長河都不忍看我們的分別,也不知道何時何日能再相聚。這個離別無淚水無張狂,盡是真摯質樸的情感,深郁而厚重。
當然還有我最喜愛的那個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千古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同是離別,李白的分別中透露著自負和沖天的豪氣。
同是分別,中國人的分別中另有著無數種情感,除了眾所周知的悲傷,還有著傲氣、豪氣、溫婉、思念、柔情、鐵血等等不同的情感,在悲哀之上讓人覺得有理由贊同,不會因此傷身傷己的希望。
與平和中無處不存的處處傷感中,我還是更喜歡透過悲傷展示出來的堅強,那,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