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在寫作業,我在看他推薦的書《哪怕是只丑丑豬》。
我沒買過這本書啊,哪來的呢?
Jerry說是薛老師送的,頓生好感,因為薛老師推薦的書都蠻好看的。
說實話,小孩子的書有時會覺得幼稚,我不會太認真去看,但這次是Jerry推薦的,他很少推薦,所以我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
簡短的對話開始了一個小故事,小怪物的出現吸引了我,小怪物與小女孩成果的對話很奇特。
故事很簡單:成果媽媽蘇小棉總是喜歡把女兒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各種比較,凡是成果比不過別人時就叫女兒成果“笨豬”、“笨豬”、“笨豬”,多么可怕的字眼!當成果被媽媽蘇小棉叫了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次的時候,成果真的變成了一頭豬——一頭會說話的丑丑豬。這下子著急的是蘇小棉了,女兒怎么會變成一頭豬呢?我該如何面對老師、鄰居、朋友的質問呢?難道女兒一輩子就是一頭豬嗎?
文中的場景代入感很強,很容易與自己育兒發生聯想,雖然我沒有這樣說過Jerry,偶爾會開開玩笑,但是被故事中可憐的成果觸動到了,瞬間眼淚花花。Jerry一邊做著作業一邊說媽媽哭了。
另一處感人的地方就是變成豬的成果被媽媽蘇小棉帶到郊外的藍色湖邊,愛睡覺的成果蘇醒后發現這個場景怎么這么熟悉?原來這個場景出現在她未完成的童話故事里,成果曾經寫童話的時候被媽媽一頓埋怨和不滿,此時的蘇小棉卻按照童話故事里描述的那樣,用紫色絲巾做的網兜撈月光,撈一萬次,把撈到的最純凈的月光涂在最愛人的額頭上,那個最愛的人就會變得美麗。
即使此刻的蘇小棉很累,但她不想放棄,她愿意相信童話里的故事是真的。我們相信成果會回到原來的樣子,因為此時此刻,蘇小棉用實際行動在表明“我真的很愛你”,盡管成果是一只丑丑豬。
看完這篇小故事,不禁讓我想起《摔跤吧!爸爸》,一直想要生個兒子來實現自己未完成夢想的馬哈維亞·辛格對于女兒吉塔和芭比塔的執著與堅持。蘇小棉和馬哈維亞·辛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活中的我們身上或多或少有蘇小棉的影子,缺少些許馬哈維亞·辛格對于來自外界冷嘲熱諷抵御能力。我們就是孩子的脊梁骨,在他們未成年的路上,我們需要做好他堅實的后盾,這不僅僅來自在于物質,更多的來自于對孩子正向的鼓勵和精神上的支持。
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就會擁有什么。育兒路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