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一、遏制浪費迫在眉睫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的重要指示,持續在全網刷屏。
總書記在指示中強調:“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這一特殊背景下,節約糧食,不僅僅是風尚和美德問題,更關乎人民生活幸福和國家長治久安。
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餐飲大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一直是中國人的驕傲。然而在餐飲業高度發達的今天,食物浪費問題愈發凸顯。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2018年全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每人每餐,浪費率為11.7%。如此巨大的食物浪費,令人痛心。居安思危,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特別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遏制餐飲浪費,迫在眉睫。
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多次強調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開展“光盤行動”到印發《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提出杜絕公務活動用餐浪費、推進單位食堂節儉用餐等,“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客觀來說,一些地方餐飲浪費行為仍然存在,部分領域浪費現象屢禁不止。尤其是在飯店、企事業機關和學校食堂等重災區,米飯整碗倒掉、菜肴只動了幾口,類似場景天天上演。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對食物的敬畏,但為何食物浪費現象屢禁不止?中央三令五申、各級也都出臺文件,但為何落實起來仍困難重重?原因是多樣的。現實中,一些人出于虛榮心、愛面子、講排場,婚宴接待、商務宴請時“只有剩下很多飯菜,才能顯出主人的熱情,否則就會讓賓客感覺不真誠”。有的人缺乏節約意識和科學膳食觀念,對糧食浪費行為不以為然,甚至覺得理所應當。除此之外,缺乏約束性措施和懲戒機制,也造成了管理缺位,監管者只能口頭上倡導,對浪費行為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制止。
二、節約糧食未雨綢繆
不久前,聯合國發表《 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警全世界將迎來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報告指出,受新冠疫情和全球性蝗災的影響,今年25個國家面臨嚴重饑餓風險,將有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
聯合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世界糧食日的那一周定為節糧周。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于營養不良狀態。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組織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谷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億左右,可是卻有4.5億人挨餓。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挨餓人口數字增加到10億。1972年,由于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量搶購谷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于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反而更趨嚴重。據當時預測,在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向短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關于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作出的。
我國人口已超過13億,每年的凈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1/4;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減少;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在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減少糧食500億斤。而且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占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
作為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國,種種的浪費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其后果是很嚴重的!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78萬噸糧食。積沙成堆,積水成河。
不錯,我們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早已解決了舊中國幾千年沒法解決的人民吃飯問題。我們應該為之自豪!可是,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2000年我國谷物、棉花和肉類的產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于一些現在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糧食總產值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3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增產糧食,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我國13億多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5還要多;而我們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但是,我們卻用這么少的耕地面積養活世界1/5的人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偉大的成就。許多外國的專家學者都覺得這是一個奇跡。
為我們國家的壯舉深感自豪,為我們勤勞智慧的人民感到無比驕傲。誠然,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人民正處于饑餓之中,同樣也包括我們國家一些貧窮落后地方的同胞。
事實上,我國的糧食生產與消耗一直處于緊張的平衡狀態,糧食生產增速壓力非常大。很多人都沉浸在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之中,走出了以前那種有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鋪張浪費的風氣悄然而升。食堂里,餐館里,廚房里到處都是剩飯剩菜,到處有隨手扔掉的饅頭面包……面對這樣的場景,我們怎能不扼腕痛惜。這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且形成了一股歪風邪氣,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不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條件好了,我們就可以浪費糧食呢?我們應該深刻的反思。
三、弘揚傳承勤儉節約
衣食父母鋤禾日當午,父老鄉親汗滴禾下土,為人之德當知盤中餐,感同身受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崇尚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圣先賢們談到節儉時講了三種態度,第一種是“甘節”,即甘于節儉,把節儉當成甘之如飴的樂事;第二種是“安節”,即安然節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種是“苦節”,把節儉當作苦事。三種態度,三種境界。我們當以“甘節”為榮,以“安節”為常,以“苦節”為戒。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體現出古人對于清貧的態度。從思想上把節儉當作一種樂事,并甘之如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體力行發揚節儉作風,用生動事實告訴我們應以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為榮,以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恥,從自身做起,厲行節儉,以實際行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今天,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日益豐富,許多人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艱苦奮斗作風漸漸淡化,崇尚食不厭精、穿不厭奢、住不厭豪的生活。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必將禍患無窮。“成由儉來敗由奢”。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逐漸變好,但仍然需要弘揚傳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厲行節儉不應是一陣風,也不能靠“運動式”推動,而應成為“潤物細無聲”的一種習慣,把安于節儉當成一種常態,水滴石穿促養成,堅持下去不動搖。
節儉是一種人生修為。真正的節儉并非吝嗇,而是經濟、有效的節省用度。提倡節儉并非要在生活中做“苦行僧”,在工作中做“葛朗臺”。應當樹立正確的節儉觀,不能矯枉過正,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該花的錢絕不吝嗇、該省的地方絕不浪費。只有持正、適中的節儉,才是可取的、值得提倡的。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這種優良品質一直被人們傳頌,然而,當下時代的我們,似乎都已忘記勤儉節約這個名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過去那種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很多人的生活已達小康,這本是一種非常良好的狀況,卻因人們的奢侈浪費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過去的人們,生活雖不富裕,卻懂得“一粥一飯汗珠換”的道理,他們勤儉節約、日積月累,我們的祖國才變得富饒強大。而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奢侈浪費惡習日重,動輒下旅館、進賓館。這還不說,他們由于長期進酒館,吃膩了酒館的飯菜,所以成千上萬元一桌的飯菜被他們夾兩口就要倒掉,奢侈浪費之疾令人堪憂。
今天我們物質上的一切滿足,都是當初辛辛苦苦,用一滴滴晶瑩的汗水換取的。所以當我們過著揮金如土,奢華糜爛的生活的時候,是否也該想想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呢?卡爾曾說:“奢侈好像酒,既使人興奮,又使人衰弱。”難道不是這樣嗎?在我們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時,或許真的很快樂,但在這短暫的滿足之后,恐怕又得陷入更長久的困苦之中。
節儉可以創造財富,那些華貴的金銀財寶,都是用一點一滴的血汗換來的,沒人可以不勞而獲。就像古諺語中所說的“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
節儉可以培養人的心性品質,當一個人的身上無時無刻體現著節儉的時候,他一定是個認真細心德行皆善的人。
節儉是古人的美德,更應成為今人的責任。同在一片藍天下,同住一個地球村,同是黃皮膚、黑眼睛龍的傳人,能再穿的衣服,就應補補再穿,能再騎的車子,就應修修再騎。不能忘了“小米加步槍”的根本;不能忘了連飯都吃不上的年代;不能忘了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困囧。 節儉應該從小事做起;節儉應該從身邊做起;節儉應該全社會共同做起。節儉是個人道德的展示;節儉是家庭和美的體現;節儉是華夏的傳統美德;節儉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氣節。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種美德會在我們浪費的一粒粒糧食中丟失。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浪費的那點糧食不算什么,當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思想的時候,人人都浪費一點點,這個浪費的量是多么的巨大。如果我們人人都節約一點,節約每一粒糧食,這個量又是多么的巨大。當我們從電視里看到那一張張饑餓的面龐,一雙雙骨瘦如柴的雙手的時候,看著你浪費的那些糧食,難道沒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嗎?
節約是美德,節約是責任。從現在開始,從我們身邊開始節約糧食吧,珍惜糧食就是在拯救自己的靈魂。日省一把米,月節一斤糧。凡事貴在堅持,節約從點滴做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樹立節約的好風尚。
四、正風肅紀身體力行
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我們每個公民都要立即行動,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對于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堅持一手狠抓糧食生產,一手狠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無論面對什么情況,我們都有底氣將自己的飯碗端牢。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
1.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費剩飯剩菜。
4.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
5.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可怕后果。
6.不偏食,不挑食。
7.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余的要盡量帶回家。
8.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思想上高度重視糧食浪費的危害性、在行動上采取更有力舉措、在落實上下大力氣。既要以立法建立剛性約束、督促習慣于浪費食物者改正,更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以崇德守規使人們回歸餐桌理性和文明。
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丁俊貴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