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宗派,而《壇經》作為禪宗的奠基之作,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千百年來,對于這本書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體悟。隨著年歲增長,知識的積累,筆者近日重讀《壇經》,又有了新的認識。下面僅對于書中“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則著名公案,不揣淺陋簡述自己的理解。
原文簡述
(慧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币槐婑斎弧S∽谘又辽舷?,征詰奧義。
有人認為“風吹幡動,不離風、不離幡、不離心。若離風則幡不曾動,若離幡則不見風動,若離心則不知何為動(風、幡和心都在動)”。也有人認為風和幡均未動,這一結論在先人僧肇就有類似的《物不遷論》進行論述,其結論為:“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麗天而不周?!边@種觀點認為生活如同放電影一樣,動態圖像是由許多靜止不動的圖像串聯而成,只是由于我們的心動,欺騙了我們的眼睛而已。
涉及到哲學的問題,本就晦澀難懂,關乎宗教的理論,就更是復雜,眾說紛紜。下面簡單談談我的理解。佛教傳統觀念認為“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風也好,幡也罷,都是“色空”的體現,既然為空,如何能動?能夠動靜的,唯有自己的本心罷了。關于“色空”理論一直是佛教飽受詬病的一部分,但是這也正是佛教區別于其他宗教的關鍵點之一。深入理解“色空”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許多佛教的經旨。按照現代科學理論,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物質都可以細分為分子、原子、電子、質子等,最后分析的結果是,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均具有二重性:一是粒子性,另一是波動性。這種波粒二重性的量子理論認為,當基本粒子處于離子狀態時,它是實體(佛教“色相”);當基本粒子處于波動狀態時,它是能量,沒有實體(佛教“空相”)。所以“色空”的理論似乎在科學上也得到了證實。風和幡既然是“色空”的體現,兩位小和尚爭論不休,無非是未查真實,住相而動,心中將風和幡在不同時刻所表現出的形態加以區分的結果。所以慧能說“仁者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