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前也拜讀過林老的書,只是從未認真用其心。而今靜下來才知自己錯過許多。只應了林老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其中,最為讓我深刻的是林老的“求好”品質。
現在社會中,人人都追求著品質的生活,同時我也認為品質生活便是內心的追求與物質的享受,我也曾欣羨過這樣的生活,欣羨之余,也心生卑屈。
只是后來,我開始尋找自己,便也開始遵從內心。在自己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風格與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縱使外在平凡且普通,但卻擁有著自信而豐富的心胸。縱使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但仍希望自己能給人以愉悅的微笑。我想這便是林老此書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吧,無論處于何種階段、只要我們內心保持著一顆“求好”的品質與心態,那便是有格調的生活。相反,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人 ,縱使擁有再多,那也可能只是腐敗奢靡。
它竟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而來,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而已。
我想人人都應內心柔軟且堅定。越柔軟、越有智慧。
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唯其柔軟,我們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在受傷的時候甚至能包容我們的傷口。
柔軟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軟心也是菩提心的種子,柔軟心是我們在俗世中生活,還能時時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這樣即使面對任何事,我們都能做到“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