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之于社會:單一之于復式

學校之于社會:單一之于復式

讀第44條《給復式教學的學校教師的建議》 有感

萊州市文峰中學? 程挺模

因為閱讀蘇霍的這篇文章,勾起了我的小學記憶。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現在的年輕教師是很難理解單班教學和復式教學的。不瞞各位,我就是一個親歷者。我小學一年級經歷的就是復式教學,我和俺村三年級的、五年級的學長在本村同一間教室里學習的,并且只有一位叫李淑云的女老師同時任教的。等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情況稍有好轉,我就轉到鄰村的一所小學專上單班了,來自三個自然村湊成的一個二年級班級,48個人,從二年級一直上到五年級,先是一個叫王希芝的女老師教,三、四年級是一個叫李書賢的男老師教的。

一年級的復式教學是很有意思的,李老師也沒有辦公室,就在教室前方講臺一側有一張辦公桌,一直和學生守在一起,一般是先給我們一年級講課,像是讀書寫字、加減算術等,等我們演練時,李老師再給三年級學生講自然常識或政治,等三年級練習的空檔,就給五年級的講語文或數學,然后再循環到一年級。就這樣,一個教師一天都頭,一年到頭,就這樣周而復始地教學,一刻不得空閑,還得是語文、數學、自然、畫畫、唱歌、運動、勤工儉學等樣樣都教,教師的辛苦付出要比現在大得多。

二年級到五年級是一個村小一個班級的同齡人的單班教學,情況好了一些,因為學習比較專注了。但還是一個教師把所有學科全部承擔了,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叫人敬佩。等我們這撥共有8人考上掖縣第二十三中的時候,也算是李老師的極大功德,在當地執教能力得到廣泛宣揚,李老師一直到退休多年也念念不忘這個偉大成績。

應該說,那時國家教育條件不好,先是把一個村上小學的學生聚集到一起,辦成復式班教學,后把幾個村的同齡學生匯集到某村辦成單班教學,一個村里派一個公辦教師同時任教所有的班級和所有的學科。大一些的村里學生多,派的教師也多,規模就大一些,如果各年級的都有,那么村小就叫做完小了。現在小學都是完小了,規格再高一點,則是叫做中心小學了,教師也分科而教了,條件好了很多。

我雖慶幸小學學業還好,但我印象更深的是一些綜合性活動。一年級我學會了唱國歌、看地圖、跳遠,還有勤工儉學的養兔子,教室外就有一個兔子窩,我們是要打草喂養的,特別是上課時,兔子也在教室里竄來竄去,我們偶爾爬到桌子下面還可和它玩耍一番。二年級參加集體舞蹈《打花棍》;三年級我學會了畫畫、練毛筆字,還有種蓖麻、收蓖麻,到收購站賣錢補貼校費,學校就一個班其實也是班費,那時校校還種葵花,好似沒有經濟價值,因為它是向日葵,所以更多的是象征意義;四年級過六一節,我還在全公社匯演中演過課本劇《東郭先生和狼》;五年級我覺得畫線段、看陰影解數學題特有意思,還一直給同學們講,也算是鍛煉了思維表達能力吧。

收回兒時的思緒,再從師者為教的角度來看蘇霍的建議。相對而言,這篇文章是比較簡單的,蘇霍的建議就是教師要有正確的思想狀態和怎樣去把工作做好。

? 蘇霍對教師說,“如果你在這種學校里工作,那么你將花費很大的努力,在自己周圍創造和常年地維持一種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氣氛。”否則,就是教師沒有盡到責任,那么教師和學校就會走下坡路。我回想我的小學生活,我是佩服我小學的三位教師的,他們未必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能系統表達的教學思想,但他們確實一直在創造和維持一個班級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才使我學會了觀察動植物、參加勞動、參加表演,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讓我感到學習并不乏味,并且一是信心百倍。教師創造的這種精神生活,我在今天把它稱作是“精神信仰”。變著花樣地教好“一班即一校”的學生,就是他們的教學信仰。

? 至于具體怎樣做, 蘇霍接著對教師建議道,“在那最偏僻的、遠離城鎮的邊遠角落里,是可以點燃起文化、思想和創造精神的火花的,——不過這一切都只能取決于你。” 蘇霍提出了“向大型圖書館借閱圖書、購買兒童文學名著、預定教學影片和幻燈片、與城區學校保持聯系、帶領學生參加旅行”等建議。應該說,受當時條件所限,我的小學里這些活動我幾乎沒有經歷過,但我聽過三位老師講過革命故事、助人為樂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我還聽過《岳飛傳》和《楊家將》,看過日本的《排球女將》,讓我知道了精忠報國和愛拼才會贏的道理。當時的條件,教師也只能做到這些了。他們的人格特點對我也是遷移默化的教育,像是李淑云老師的嚴厲,王希芝老師的幽默,李書賢老師的博學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不管怎么說,我對小學教師還是很敬佩很感激的。

復式教學現在雖然早已經不存在了,但其對孩子綜合實踐活動的鍛煉是值得肯定的。把尺度范圍放的再大一些,我想學校之于社會,相當于“單一之于復式”。學校是單一的,社會是復雜的;知識是單純的,實踐是綜合的。知識的積累不是智慧,知識是解決實踐問題的工具。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還是從蘇霍的建議中能發現一些可以借鑒的思想。

一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蘇霍在多篇文章中一直說明讀書的重要性,這次他說,“使讀書成為學生的精神文明的發源地”,越是條件不好的學校,引導學生讀書是彌補不足的最好手段。現在是信息化時代,我們先倡導學生讀紙質書,可以增加思維深度;我們也要倡導學生讀電子書,可以拓展思維廣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學生增長智慧的最基本手段。

二是教師要與名師多交流。蘇霍對小學校教師的建議是要到城市學校看一看,“應當親眼看一看,每一位深入思考的、創造性地工作的教師所向往和努力追求的成果。你在評定自己的學生的學業成績(知識、技能、書面作業)時,應當向這些教師取得的成果看齊” 。確實如此,我們每年組織校內課堂教學評價,觀摩市級優質課公開課,外出名校觀摩學習,就是要觀察優秀教師的教學優點,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提升自身的教學認識。有人說,“與大師交流是一種精神享受”,我認為,精神享受即為個人收獲,說明我們的認識也提高了。

三是教師要帶領學生研學旅行。蘇霍建議,教師應當帶領自己的學生出去旅行,看看城市生活,感受文化藝術,感受自然風光,豐富學生的認識閱歷。這點和蘇霍帶領學生到野外寫作寫生的道理是一致的,只不過這次遠行的范圍大了一些。這是蘇霍的一個新建議,與當前我們國家提出的“游學研學”的拓展性學習是有“同工”之處的。“研學旅行”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離開教室和學校的到社會和大自然去探究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利用知識工具去解決應用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一路旅行,一路研學,圍繞主題性問題進行拓展學習,把旅行由“看風景”變成了“找原因”,把旅行的“感性認識”變成了“理性解讀”,加深了對人文和自然的深度理解。有人針對“研學旅行”提出了“最好的課堂在路上”的口號,話雖有些夸張,但用意是不錯的。道理其實就是書本“死知識”和實踐“活知識”的關系問題。

學生之于教師,相當于個體之于綜合,因此蘇霍說,“你能講述的事情越多,你對學生施加影響的方法和手段的寶庫就越豐富” 。學校之于社會,相當于單一之于復式,我發現,多讀書和研學旅行是銜接兩者的有效方式。因為讀書是間接經驗,研學是直接體驗,相互結合最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是真正的生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