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日2017年3月3日,周五,陰歷二月初六,天氣晴。
? ? ? ? 我們生而為人,是上天的的饋贈,可生命生長、成熟后,最終走向凋謝、死亡。死亡是除了愛情記載最頻繁最多的話題。四千年前,古巴比倫英雄吉爾伽美什在摯友印齊杜死后感嘆:“你變得黯淡,不聞我的呼喚。當我死時,豈不也像印齊杜般?我心傷悲,俱怕死亡。”
? ? ? ? 吉爾伽美什說出了大多數人對死亡的第一感受——恐懼。它有時喬裝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種普遍的不如意感;有時化身為死亡焦慮;有時使人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歡樂和滿足。千百年來,無數先人試圖反思人生必死之痛來幫助人們獲得內心的和諧平靜。
? ? ? ??希臘早期哲學家伊壁鳩魯不提倡感官享樂,更多地關注如何獲得內心的寧靜。堅持“醫療行學”,即哲學應該幫助靈魂擺脫痛苦,正如醫學用于治療身體疾病一般,哲學的唯一目的在于減輕人類的痛苦。痛苦來源于我們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他說,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恐懼剝奪了生命的歡娛,所有的快樂都被攪亂了。
? ? ? ?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死亡焦慮會伴隨人的一生。從孩提時代開始,孩子們便可以注意到林林總總的死亡痕跡,大人們會把死亡說成很遙遠的事情,抑或是通過永生、天堂等來安撫孩子的焦慮情緒。
? ? ? ? 從6歲直至青春期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潛伏期。進入青春期,死亡焦慮大規模地爆發:青少年通常都會思考死亡這個主題,少數還會有自殺想法,通過暴力的電子游戲、叛逆、冒險行為等來排遣死亡焦慮,從而對抗死亡。
? ? ? ?孩子長大離家、職業生涯告終之時,中年危機伴著死亡焦慮如約而至。這時再也無法對死亡視而不見了。因著無法忍受生活在恐懼中,便尋求各種方法減輕這種痛苦,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發展出強迫性的習慣、寄托于堅定的信仰等。
? ? ? ? 正如柏拉圖所言,我們無法對自己的靈魂深處說謊。所以死亡焦慮是無可避免的。那么,面臨死亡焦慮的時該能去哪里尋求幫助呢? 一般來講,可以從家人和朋友那里得到幫助;可以去教堂或開始心理治療,可以讀一本相關書籍。
? ? ? ? 說了這半天,我們為何要談論死亡?
? ? ? ? 美國精神病學界泰斗阿道夫·梅爾對精神科醫生說:“不要搔那些還不癢的地方” 。死亡其實并非“不癢”,它始終跟隨著我們,悄無聲息地敲打著我們的內心之門,深深地潛藏在無意識深處。死亡焦慮通過隱藏和偽裝,轉化成各種癥狀,它正是人們所體驗到的諸多困擾、壓力和內心沖突的源泉。
? ? ? ? 既然死亡焦慮無可避免,不如正視它、了解它、打敗它,成就更好的自己。在死亡焦慮這塊荒漠上開出美麗的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