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參加學習班以來,學習了七節課,懂得了微信程序功能,PPS還可以這樣用,PBL項目學習,我們還可以多學科結合教學,通過自身感悟,查閱資料,對于信息技術高中數學新課程整合的模式我歸納主要有三種,基于課堂的常規模式、基于課堂的探究協作型模式和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下面簡單介紹這三種模式方法以及相關的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
一、基于課堂的常規模式下的方法
1、創設情景。正式講解之前,設計一段引子,創造利于學生接受的情境。如進行簡短的復習、提出能激發好奇心的問題以及進行某種演示等。
2、講解新課。通過組織、界定、比較和舉例等重要方法進行有效的解釋。適時呈現一段文字、一個表格、一道解題過程、一幅圖片、圖畫或一段動畫片等,來傳遞一定的教學信息。呈現前,說明呈現的目的、與本課的關系、要注意的事項。
3、保持學生的注意。講解和演示時,可以利用有關學習策略和動機原理來保持注意力。呈現材料時,要提示學生所要注意的對象。
4、強化例題及練習設計。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5、進行總結。講解和演示結束時,要組織討論,進行歸納總結,強化學習內容。
二、基于課堂的探究協作型模式的方法
1.目標分析。在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目的是要從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總教學目標出發,逐步確定出各級子目標并畫出它們之間的形成關系圖。由形成關系圖即可確定為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所需的教學內容。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為了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由于主題包含在教學目標所需的教學內容(即知識點)之中,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得出總目標與子目標的形成關系圖,即意味著已經列出為達到該教學目標所需的全部知識點,據此即可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
2.情境創設。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在傳統的課堂講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不能激發聯想,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內容,因而將使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生困難。高中數學學科內容有著嚴謹結構,此時要求創設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其中應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和有關的信息資料、以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
3.信息資源設計。確定學習本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本主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學習設計。自主學習設計是整個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和“隨機進入教學法”等。根據所選擇的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應作不同的設計:
①如果是支架式教學,則圍繞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建立一個相關的概念框架。
②如果是拋錨式教學,則根據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去選定某個典型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拋錨”)。然后圍繞該問題展開進一步的學習:對給定問題進行假設,通過查詢各種信息資料和邏輯推理對假設進行論證,根據論證的結果制定解決問題的行動計劃,實施該計劃并根據實施過程中的反饋,補充和完善原有認識。
③如果是隨機進入教學,則要創設能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學習主題的多種情境,以便供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其中任一種情境去學習。
5.協作學習環境設計。設計協作學習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整個協作學習過程均由教師組織引導,討論的問題皆由教師提出。協作學習環境的設計通常有兩種不同情況:一是學習的主題事先已知;二是學習主題事先未知。多數的協作學習是屬于第一種情況。
6.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包括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和學生本人的自我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圍繞三個方面:
①自主學習能力;
②協作學習過程中做出的貢獻;
③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
應設計出使學生不感到任何壓力、樂意去進行,又能客觀地、確切地反映出每個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
7.強化練習設計。根據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的結果,應為學生設計出一套可供選擇并有一定針對性的補充學習材料和強化練習。這類材料和練習應經過精心的挑選,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以便通過強化練習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建構。
三、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方法
1.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引導提出相應問題,學生一問一答,增加學生的興趣;
2.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提出與問題相關的已有知識及意見并重新整理,進一步界定問題的性質。
3.擬定問題解決的計劃,分析問題,解決任務。
4.小組合作尋找資料。課后安排同學,進行小組分類,讓同學們自己去搜集資料,然后課上進行整合。
5.分析、整理,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并表達研究成果。
6.教師反饋、同學評價、自我反思。
四、整合模式分類:
1.從教學過程的角度可分為課內模式與課外模式;
2.從技術支撐環境的角度可分為基于多媒體教室和多媒體網絡教室的整合教學模式;
3.基于教學策略的不同又可分為接受式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和研究式教學模式等類型。
總之,信息技術在高中課堂上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要想作用發揮好,我們老師要積極備課,課后積極總結,積極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