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擁有一段良好的關系,接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除非你能夠接納自己,否則你無法接納伴侶。
除非你能夠愛自己,否則你無法愛伴侶。
當你對自己感到自在時,你在大多數的關系中都能感到自在,尤其是與伴侶的關系。
By:愛你的巴關
摘自:傅國倫《愛,從接納自己開始》
在所有的關系中,別人并不重要。
你只需改變自己的態度、感覺,與對他們的看法,并以這個方式改善你們之間的事情。
與父母的關系,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處理自己;因為你還沒有接納自己,還沒有愛上自己。
當你這麼做時,你就會開始經驗你的父母,你就會接納他們,愛他們真實的樣子,而不是你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之后親子關系就會改善。
By:愛你的巴關
摘自:傅國倫譯《愛,從接納自己開始》
如果我們沒有愛,試著去愛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不會藉由改變自己而變得完美,我們是藉由覺知與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才變得完美。
愛的誕生,是去看見與接納我們沒有愛的事實,與這事實在一起。
在試著去愛之中,我們摧毀了自己與別人。
人類的痛苦不是因為渴求名聲或金錢,真正的痛苦是沒有成為他真實的樣子。
如果我們不試著去變成什麼,所有的沖突就消失了,能量就不會浪費,能量會一直保存著。
By:愛你的巴觀
摘自:傅國倫《愛,從接納自己開始》
天命是什麼?
天命有兩個涵義,一個是指你的本性。
如果你本性是個兇暴的人,你就不該參與任何和平運動,你應該去加入警察或軍隊,那是最適合你的地方。
如果你的本性是在歌唱上,那你就應該成為一名歌手。
如果你身體的基本性質是在舞蹈方面,那你就該成為一名舞者。
這是天命的第一個涵義,就是實際的了解你的本性,并依此來行動。
就像奎師那告訴阿朱那:
「你的天命是去戰斗,而不是談論和平。」
所以你必須了解你的本性是什麼。
你是屬于風(vatha)、火(pitha)、地(kaptha) 的哪種體質?
在你內在,悅性(sattva)、變性(rajas) 或惰性(tamas)是否有哪一方面特別顯著?
你的組成是什麼?
依此,你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
天命的另一個涵義是發現你人生的使命。
神給了每一個人特定的使命,你必須清楚的了解,并依此來生活。
要讓這發生,你必須發現神。
很多人都已經失去了與神的連結。當你與神重新建立起連結,你就可以與神交談,神就會告訴你你人生的使命,然后你就依此來生活。這是天命的另一個面向。
人生于世,每個人都有個目的。你不是沒有目的而來的。
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來到這裡的原因。當你發現目的時,就不再有沖突了。
相反的,當你還沒發現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時,就會產生沖突。
問題在于你一直在尋找天命。你還沒發現你的天命,那你必然會活在沖突中。
當你發現你為什麼來到這裡時,沖突就會消失了。
當我們實現自己的天命時,就會感到很深的喜悅。
By:愛你的巴觀
摘自:傅國倫《啟動你內在的成功密碼》
接納自己所處的成長階段
圣者巴關
人的成長有四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自己
第二階段:自己與身邊的環境
第三階段:服務遠比你的家庭更大的理想
第四階段:一切分離的終止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只關心自己,一切都圍繞著自己。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都被設計成這樣。對此沒有什麼不自然的,沒有什麼錯。
如果你沒有被別人譴責,或者你不評判自己,創造出罪惡感,或覺得自己不好,你就可以很輕易的進入下一個階段。
但我們一直在批判自己、分析自己,我們就卡住了,無法移動到下一個階段。
如果經歷過這個階段,我們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不再侷限自己,而是擴展到你身邊的環境、朋友與家人。
在第二個階段,你變得負責任。
你不再只想著自己,而是加上身邊的環境、家庭、伴侶、工作、同事。你想與別人分享你的快樂、痛苦、信念與看法,不再侷限于自己身上。
一旦你經歷了第二個階段,你在關系中就被滿足了。在關系中,你可以沒有痛苦與傷痛的做自己。與身邊的每個人有連結,你的關系改善了,你進入下一個階段。邊界進一步擴展,你的自我也將持續擴展著。
在第三個階段,你傾向于服務比你與家人更遠大許多的理想。為自己而活或為家人而活,對你不再有意義了。你有比這更遠大許多的理想,開始服務于更大的理想。
它可能是一間新公司,你可以為許多人創造就業機會。或是能利益于更多人的任何理想。
在第四個階段,所有的分離都結束了。不再有服務別人的事情,因為你真的成為別人,與人合一了。
這是自然而然的發生。如果可以覺知自己正處于演化的哪個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或第三階段? 即使僅是覺知到你在哪裡,就會幫助你前進。
看看你的自我有多大?包括了你的家人、鄰居與社區嗎?你現在處在什麼階段? 了解并欣賞你在這個當下所經歷的,為你所在的地方,愛你自己。
你可以帶著對第三階段的瞥見,在第二階段,或帶著對第四階段的瞥見,在第三階段。
有時,你可能著迷于對第四階段的瞥見,但沒有進一步的成長。這就是為什麼改善關系如此重要,改善關系之后,就能持續下個旅程。
By:愛你的巴觀
摘自:傅國倫《愛,從接納自己開始》
先滿足自己的需求,
再去幫助別人
圣者巴關
假設你有一些工作要做,但你餓了,那麼最好先填飽肚子,再去工作。
同樣的,你有自己的需求,在幫助別人之前,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是比較恰當的。滿足你的需求是很自然、正確和恰當的。
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那麼你做的不過是被培養出來的。
美德必須是自然的,而不是被培養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教導:「如果你沒有開悟,不要表現得像個開悟的人。如果你還未覺醒,不要表現得像個覺醒的人。」
你有你的需求,為什麼要專注在別人身上? 這是行不通的。你的存在必須被表現出來,你的飢餓必須得到滿足。
最奇妙的事情是,當你滿足了你的需求,你會發現自己自然的有幫助別人的渴望。并不是你強迫自己,或者是矯揉造作,不是你使用你的意志力,不,很自然的你就會想幫助別人。在這時候,你就會想幫助人們,成為無私的。
在此之前,成為「自我中心」的也無妨。
自我中心并沒有什麼錯,只有當自我以危險的方式來表現時才是錯的,也就是不應該是「利己主義」的,只為自己的利益行動。
有時你可能認為是在表現自己,但不能是自私自利的,這是你必須小心注意的。表達自我,同時也幫助別人,沒有什麼不可以。
因為你很滿足,欲望就消失了,你就到了下一個階段,就會開始成長。
但絕對不要否定自己的存在,而去幫助別人。如果你這麼做的話,遲早會有大麻煩。所以請自在的表達自我。
By:愛你的巴觀
摘自:傅國倫《愛,從接納自己開始》
【業力的法則:你播下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業力是一個自然的法則:你收割你所播種的。你收割業力的種子,無論是好或壞。
當你起心動念時,種子就被播下了,接著透過你的話語和行動,它會長成一棵樹,最后結出果實。
你播下種子,就會得到一千顆水果。苦澀的種子會帶給你苦澀的水果,而香甜的種子會帶給你香甜的水果。如果你播下的是痛苦,就會回來更多的痛苦;如果你傷害一個人,你就會被另一個人所傷害。如果你造成別人痛苦,痛苦就會回到你身上。
這法則也適用于好的方面。如果你帶給別人快樂,快樂就會回到你身上;如果你祝福某個人,祝福就會回到你身上。當你給予別人擁抱時,你播下了愛的種子,之后你就會發現美好的事情毫無緣由的發生在你身上。
無論我們做了什麼,都會以許多方式回到我們身上。
以芒果樹為例,雖然芒果樹是從一顆種子長出來的,它卻可以結出數千顆果實。
我們的行動也是如此。當我們幫助別人或傷害別人時,它就會成倍的回到我們身上。如果你幫助了一個生病的人,這行動的果實就會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刻來臨。果實是正面或負面,取決于你對別人造成了多大的喜悅或痛苦。
巴觀說:
許多人為各種外在的問題向神祈禱,從財務到健康的問題。
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并不是由無意識頭腦裡的負面程式所造成的。雖然你可能沒有負面的程式,問題卻依然存在,那是因為你沒有足夠的善業來克服這些問題。
你做的任何有助于這個地球的事情,都會讓你得到大量的善業。就像如果你有錢存在銀行裡,你就可以用它購買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同樣的,在你的善業帳戶中,如果你有足夠的善業,就可以將它兌現成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可以運用善業來解決財務、生意、工作的問題,或使你覺醒、改善你的健康。你可以將善業兌現在任何的目的上。
神會運用善業來解決你的財務問題,或療癒你的身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