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麻薯這種食物
有了解的小伙伴
可能都會有一個疑惑
麻薯,草餅,大福
它們之間是啥關系
“麻薯”源于日式果子中“餅”物類的餅這種糯米制作的點心,而餅的日語為:もち/mochi,用臺灣話音譯過來就叫“麻薯”,而這種食物到了在大陸又叫做草餅
而大福其實也屬于麻薯中的一類,大福一般會直接用新鮮的食材直接放入當餡料(比如草莓大福直接放一個草莓進去當餡料)
其實麻薯在日本也是日式果子的一種,而這種日式傳統糕點在歷史上也和我國有許多淵源。在日本,最早的果子指的就是將水果和樹木上結的果實直接吃。之后人們學會了各種方法將果實保存,而同時發現,不同的保存方法吃起來風味都不同。
從公元630年,明舒女天皇向中國唐朝第一次派遣唐使出使唐朝,到九世紀末遣唐使制度廢止,共派遣了19次。這期間,日本學習了大量隋唐的政治經濟文化知識,也從當時的唐朝帶走了最早的茶葉和八種唐果子,這對日式果子之后的發展影響深遠。1191年,日本榮西禪師入隋學習佛法學成歸國時,將當時的茶葉茶籽帶回了日本,據說帶回了茶籽正是我國到明代失傳的抹茶,它也將飲茶的方式和禮儀帶回了日本。
大約到了16世紀,這種喝茶文化才開始流行起啦,并發展成為“茶道”,并且茶道的官方指定食品就是日式果子
1603年,日本進入了天下太平的安江戶時代,這時候,仗不用打了,飯能吃飽了,有錢的資產階級就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吃的好點了,這促使了日式糕點制作工藝的提升,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日式果子
1868年,德川幕府統治結束,鎖國令廢止,西洋美食文化和機械制作工藝開始沖擊日本傳統的糕點制作,也正在這時,代表日本的“和果子”這個詞語才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占據臺灣島,這種糕點也被日本帶到了臺灣,在臺灣被稱為麻薯。
OK,麻薯的前世今生基本我們就了解的差不多啦,這一次測評麻薯,我們邀請了6位小伙伴和我們的測評官一起,測評了目前網絡上廣受的13款麻薯,
讓我們一起看看測評結果是啥樣吧
十分親民的價格,符合良品鋪子一貫定位的品質和風格。長條形的麻薯,十分方便食用,外皮上細膩的白色面粉,顯得十分素雅,從外到里都是誘人的綠色??诟蠶彈香糯,濃郁的抹茶香中和了麻薯的甜度,增添了幾分清新的感覺。
它的存在就是為了造福榴蓮控,真是麻薯界中的一股“清流”。包裝盒上這個魔性的榴蓮小朋友萌死,麻薯的表面半透明,看起來很有食欲。綿軟又不乏Q彈,榴蓮味很濃,但內餡較少。包裝盒上注明這款麻薯是用貓山王制作的,貓山王可是榴蓮中的精品,它如此大親民的價格讓我對它是不是真的貓山王產生了一絲懷疑……然而對于榴蓮控來說,還是真的很好吃啊!
博多風美庵在日本也是非常知名的甜點品牌,外包裝內的草莓外形獨立小包裝都簡直少女的心都萌化了,打開后外形如同水晶一般,剔透明亮,嫩的都舍不得下口了,皮里天然的草莓陷兒十足,酸甜適中,還送了一包粉包,沾著吃別有一番風味。
外形像一個紙杯蛋糕一樣,皮表皮沾滿可可粉,會有微微的苦味,薄餡軟,口感濕潤軟糯,有慕斯的感覺,鮮奶油的內餡兒,咬開都要流出來了,各種味道的層次感明顯,雖然是機械制作,但是味道真的和手工大福不相上下。關鍵是價格比手工的低多了!
透明禮盒的外包裝十分精致高貴,白嫩的糯米外皮炒雞軟,皮薄,剛切開內陷,里面的奶油包裹著的奧利奧內陷差點就流出來了,吃起來,糯米皮粘軟的口感和鮮奶油綿密香甜的味道配合著巧克力的苦澀回甘,實在是非常美妙,各種味道層次明顯,甜度適中,吃一個小區完全不膩,美味與美貌并存,送妹子的最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