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歌詞的人為了押韻,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我也好不到哪里去,為了工整一點,我勉強湊了兩個問題:“怎么做法人”和“怎么做人”。“做法人(代表)”很簡單,找個代理公司,分分鐘注冊個公司出來,我說的“做法人”≈做老板。
就從這里開始吧。
一、“認識你自己”,這一條也將會是“怎么做人”的第一條,因為太重要了。
德爾斐神諭距今已經五千多年了,卻依然沒有過時。在這里,這句話的意思是:了解行業特點及所處階段、了解自己在行業中的位置,了解渠道上下游、了解客戶。如果要“準確知道”這些信息,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而如果只是“了解”的話,書本上的“PEST”理論和“波特五力模型”已經足夠了,雖然有過于教條或者跟不上時代這樣的問題,但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省錢。
互聯網時代了該用電互聯網的說法。按照客戶類型的不同,行業可以粗略分成四類:to B,to C,to VC和to GOV,在我沒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前,看到的很多東西都覺得很蠢,不合邏輯,后來才知道是自己見識太淺。
在“認識你自己”這條路上,我吃了足夠大的虧。
最開始別人提出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只看到了三點:“哇,好大的利潤”,“哇,這件事情好簡單”,“哇,還有最低保障”,就這樣沒有做任何功課的前提下悶頭殺了進來。我不吃虧,誰吃虧?
二、“數字目化管理”,尤為重要。
“數目字管理”這個概念我第一次聽到,是《萬歷十五年》。我所理解的“數目字管理”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體現就是“利用數字來反饋企業經營狀況”,這個“數字”可以是財務數字、人力數字等等。由于我只是經營的“小規模”公司,只是用到了財務數字,但是這“數目字管理”依然讓我受益匪淺。
舉個例子,我是個推車賣煎餅果子的小哥。一個煎餅果子成本1元,賣4元,毛利300%好像很高,這事能做!好嘛~算賬:沒有雇傭員工,就我一個人賣煎餅,如果小哥我不賣煎餅果子,去做點別的工作,一個月工資3000(所謂機會成本,3000只是為了好算賬,捂臉……),前期設備投入1800(要算折舊費,也是為了好算賬),設備壽命一年,還要考慮要不要交攤位費的問題,如果不交,要考慮被城管沒收設備的風險。簡單點說來,如果我一天還一個煎餅都沒賣出去時,成本已經有3000/30+1800/360=105塊了。一個煎餅毛利潤3塊,那么每天至少要賣35個煎餅才保本。如果再考慮到周末可能銷量下降,那么每天銷量可能要在50個左右。
除了了解自己之外,還要了解市場:這片區域賣煎餅果子的競爭對手多不多,市場規模大概有多大等等。
這個例子當然是我屁股決定腦袋瞎編的,但是道理就是這么個道理:知己知彼,百戰不die。而生意場上知己知彼的秘密武器,就是數字。
我的商品有兩大類:A和B,A商品價格高,利潤率低;B商品恰好相反。最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沒錯,就是“覺得”賣B商品肯定劃算,部分B商品的利潤率在500%左右,然而當我做了半年生意,用excel做了一個簡單分析后才發現,給我帶來利潤最多的是A商品。道理也很簡單:在銷量大致相當的情況下,1元商品賣100和10000商品賣11000哪個更劃算?對于小企業而言,利潤率是騙人的,絕對利潤才是真理。
我也大致做過簡答的客戶分析,分析哪些客戶能帶來更多利潤。數據又一次印證了“帕累托原理”也就是“二八定律”,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客戶。
這就是我一個外行人喜歡經濟學的原因。做生意不是請客吃飯,不能一拍大腿就決定一些事情。決策建立在分析之上,而分析的結果,很有可能是違背人的最初認知的。
“數目字化管理”能幫助決策更為理性,這是我的第二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