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生了一起沒有公平處理的小交通意外
帶孩子在小區休閑區玩,突然傳來一陣哭聲。
循著哭聲,看到一個2歲多點的女孩(為方便區分,我們叫她小紅),她前面是一個騎著兒童腳踏車的4歲左右的女孩(我們叫她小紫)。
看樣子兩家家長是認識的。
事情發生之前,家長們正在一處聊天。
此時,2歲小紅的爺爺或者姥爺停止聊天,走過來抱起了小紅。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很大度。
但是,
這樣的大度似乎又有點問題。
他抱起小紅之前問:
“怎么啦?”
明顯能看出小紅想說點什么,但是因為情緒和年齡原因,她需要一點時間平復和梳理。
老人沒做任何等待,
抱起了小紅。
然后,
再次開口了:
“行了,別哭啦!哭什么哭,啥事兒沒有!”
稍大點的小紫姑娘自始至終愣在她的兒童腳踏車上,一臉蒙圈。
從我的角度正好能夠看到兩個女孩的距離和兒童腳踏車的狀態。
兒童腳踏車后面有兩個安全輪,其中靠近小紅的那個,如果是直線騎過去的,極大可能壓到小紅的腳。
展現我神一般的繪畫技能的示意圖來了——
? ? ? ? ? ? ? ? ? ? ? ? ? ? ? ? ? ?(▲輕點砸,這只是個示意圖……)
雖然,
這技巧有可能讓大家受驚,
但是,
足以說明,這可能是一起兒童交通小意外。
只是,這位爺爺(當然也有可能是姥爺)抱起來就走,還說女孩
“哭什么哭”。
人家老人都不著急,
◆ 是不是我大驚小怪了呢?
看在我如此賣力畫示意圖份上,
請從孩子發展的心理內在來看這件事——
老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造成如下結果:
1、2歲女孩被軋到了腳,還被嫌棄。
6歲的孩子會有內歸因傾向
也就是認為:發生了不好的事,都是因為我不好。
最終感覺:我不夠好。
2、騎車女孩有可能感覺到軋到人了。
但沒人過來跟她解釋發生什么了,她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別覺得“這有什么”
這種感覺對成人來說無所謂
對孩子而言卻是可以無限困惑的。
3、小紫可能會在內心里因為這件事而困惑、內疚。
但對于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而言,這種內疚很危險——
她可能因為不知道該怎么辦,而故意去重復這一傷害行為。
注意,是故意,
因為內心的不安讓她想去重復這件事,看看到底會發生什么事。
或者潛意識里面希望別人看到她這么做,
用懲罰來平衡她內心里的不安。
◆ 那么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件“小題大做”的事呢?
其實如此小題大做的分析,
最終也只需要做點簡單小事就足夠了:
1、等小紅小朋友處理好情緒,讓她說說怎么了。
2、問問小紫小朋友發生什么了。
3、告訴小紅下次不要離騎兒童腳踏車的小朋友這么近,保護好自己。
4、告訴小紫下次騎腳踏車時不要離小朋友太近。
5、請小紫給小紅道歉。
就這簡單,
就可以避免我稀里嘩啦嗦前面這一堆分析了。
當然對于孩子而言卻真的不止羅嗦這些文字這么簡單。
1、讓小紅感覺“我受傷了,但我得到了安慰?!北苊饬俗员?。
2、從這件小交通事故中,小紅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
3、小紫也知道騎腳踏車的安全規則。
4、小紫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有限責任。
5、為“自制力”打下基礎。
成功人士,比如馬云,都有“自制力”和“清晰的思路”這些高檔品質,
很多人花大價錢報班試圖后天獲取,
其實,從兒童開始,
這樣的小事都能清晰處理,讓孩子明白界限,
久而久之,
自制力、清晰的頭腦也就有了。何樂而不為呢?
倆娃媽媽。在這里我會記錄下我的育兒心得、親子共讀經驗、和成長思考與各位分享。歡迎大家關注我,給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文/晨光微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