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我六歲半,上了幾天的學校,因為村里的知青都回城了,留下了一棟空洞的紅磚白瓦樓和樓前一堆散亂的紅磚。在村民還住茅草屋的年代,紅磚白瓦的知青樓是村里的標志性建筑,自然成了我們的新校址。有一天放學后,我沒有急于回家,而是和幾個小朋友在校前游戲。這時,看到幾個大人在搬磚,我們過去一問,有個大人說,“知青走了,磚頭就是社員的了,拿回家砌灶。”我們幾個小孩也開始七腳八手的給各自家掙“外會”,各自碼了一小堆,我還在自己碼的磚堆上用樹枝做好標記。然后,使出吃奶的力氣跑了幾次搬回去了四塊紅磚。后來發現上中學的哥哥在家寫作業,我請他一起去搬磚,哥哥不僅沒去搬磚,還給我上了一課,還讓我把磚搬回去。我當時很惱火,沒有把四塊紅磚送回去,自然也沒有勇氣去搬剩下的磚。
快天黑的時候,勞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中,看到四塊紅磚后問怎么回事?當哥哥把我搬磚的事情告訴他們后,爸爸嚴肅的對我說了句“送回去”。我當時除了害怕,更多的是委屈,哭著向母親求援。媽媽也說,算了,四塊磚不會有什么事的。可爸爸沒有再說話,抱起四塊紅磚就出門去了。大概半個小時后,爸爸回來了,不再板著臉,而是一臉和藹,掏出兩顆水果糖,說了句“以后別干這種事了”。
四塊紅磚的故事已過去快四十年了,我已經歷了小學、中學、大學和繼續教育,娶妻、生子等一系列人生過程,從當年的山中牧童成為中年男人。四塊紅磚的故事不時的觸發我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如今,我的孩子也快成年了,我將繼續把四塊紅磚的故事一代代的講述下去,讓小故事變成永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