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東野圭吾的《惡意》,開始我被他那強烈的代入感以及精妙的犯罪手法所吸引,最后卻被兇手由冠冕堂皇轉換到擁有駭然惡意的殺人動機所折服,看完整本書后不禁脊背發涼,而后捫心自問,這種惡意,是否就存在于我們的心中?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最可怕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
02
有人說恨一個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我就是看你不爽。“你瞅啥” “瞅你咋地”“你再瞅個試試”“試試就試試”,只因在茫茫人海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因發一場血案。
恨一個人或許真的不需要理由,但是有很多理由會導致你恨一個人。比如,正在讀初中的你為了避免校園惡霸的欺凌不得不上交保護費時,而你的朋友在同樣的情況下卻寧死不屈,勇敢反抗。他反抗的越頑強,就顯得你越懦弱。這時,在心底的惡意之種就開始發芽了。你恨自己的懦弱,更恨他的勇敢。再比如,公司舉辦年會時幫忙布置會場的你頻頻出錯,而你的好友卻在當晚大放異彩,不僅是晚會的主持人,還演唱了動聽的歌曲,參演了搞笑的小品。周圍的同事也在不停的夸贊你朋友,而你只能一邊傻笑一邊說“是啊,是啊”。這時,在心底的惡意之種就開始發芽了。你恨自己學無所長,一事無成。更恨朋友的八面玲瓏,多才多藝。
自身的不足,以及虛榮心為惡意的生長提供了養分。
一個唱歌跑調的人或許會在聚會K歌時嫉妒唱歌優美的那個人。個子矮小的人或許會嫉妒個子較高的人。當自身的本領或條件不能與野心相匹配時,惡意就出現了
03
我小的時候非常痛恨一個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考試成績公布的那短時間,“別人家的孩子”就像蒼蠅一樣,不斷在我耳旁亂飛。所以,當母親把這個代號賦予給真實的人時我就會把那種恨轉移給那人。
當時跟我玩的特別投機的小朋友,因為學習成績優異不幸被母親選中,成為了我耳中“別人家的孩子”。我沒來由的就討厭他,在母親面前說他壞話,想讓母親討厭他,當時鬧了好久的別扭。其實當時這么做只是因為不想讓母親拿我倆比較。但是,現在看來,這種行為是否就是文中所說的惡意呢?還有上次路過一所小學,正趕上學生放學,就聽到旁邊來接孩子放學的母親對孩子說“不是不讓你跟誰誰誰玩嘛,他是壞孩子,別把你帶壞了”?;蛟S,這只是這位母親的教育方式,并沒有針對誰。但是,這種給他人貼標簽的方法可能會影響孩子,讓他不知不覺就對某人產生惡意。
惡意就像病毒一樣,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文中也有同樣的描述,野野口修的母親對周圍鄰居和日高邦彥表現出惡意是導致野野口修厭惡鄰居痛恨日高的根本原因,這種痛恨即使過去多年仍無法散去。
04
但是,我們的先天條件及生活環境并不是由我們自己能夠決定的,或者說很難自己決定。那我們就自暴自棄了嗎?當然不。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搏擊高手敗給對手后,憤憤不平地找到師傅,要求師傅幫助自己找出對方招式中的破綻。師傅卻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條線,要他在不擦掉這條線任何一部分的前提下,使這條線變短。搏擊高手不得其解,向師傅請教,師傅在原先那條線旁,又畫了一條更長的線,這樣一來,原來那條線看起來就變得短了許多。師傅說:“如何使自己變得更強,才是你的取勝之道?!?/p>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蛟S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魔鬼,它隨時都可能暴起傷人。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行善,讓理性和善良的光芒照亮我們心間的每個角落,讓這光芒成為心中的太陽,讓魔鬼無機可乘。
最后,防人之心不可無,因為你不知道在你身邊的是人還是魔。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一是太陽,二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