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要畢業的時候看了《斷舍離》還有《我的家里空無一物》后,開始接觸了“極簡主義”,覺得好像那是個很適合我的東西,可能跟一直以來我要的東西太多了有關,想要去掉一些東西,只留下最需要的。
最近再重看了這本,覺得這本書里面講的還是比較全面,不僅包括物質,還包括心靈,成長等等,因為之前看的相關主要是僅限于整理家里物品。當我對極簡主義了解得越來越多的時候,我也就在開始地少去了解它了,可能這就是極簡主義的目的吧。
我覺得這種理念其實就在表達一個東西,就是要思考什么是你最重要的東西?當然這個東西是會隨著時間,隨著自己的認知不斷改變,以前覺得很重要的東西可能現在不會了,所以也就意味著極簡主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勞永逸。
接觸了極簡主義后,我覺得它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思想上也好,做事的方式也好。我覺得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在寫代碼的時候已經厭煩寫那些很長,然后還之后不去重構的代碼了,當然這也跟我后來逐漸了解編程,熟悉了代碼和看了《重構》這本書有關。另外一個就是在學習東西的時候,一開始會在這方面了解很多,熟悉了之后就開始想怎么去抽象,最后嘗試去了解原理就行了。就有點像太師父教張無忌功夫,張無忌看了之后去忘記那些具體的招式一樣,以前不明白這段,現在覺得確實高明了。
就像前面說的,其實就是要去思考什么才是重要的東西。而這個思考不僅指物理世界,也包括我們的內心。像家里是不是需要趁著商品打折儲備那么多東西?我是不是需要買一部新手機等等?你的內心里的欲望影響者你周圍的物理世界,你也不能什么都想做,這意味著你什么都做不了,先做好最重要的一兩件。
如此一來其實就不局限于說極簡主義了,我又想說“相通”了。我們說極簡主義是個長期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雖然會說這樣活的多累啊?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這里的輕松肯定會在某方面帶來麻煩。就像做完飯不清理廚房,想著一個月清洗一次算了,但到時的清理就非常麻煩了,而且廚房會總有股油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