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了幾座山,又越過了幾條河。”從今年九月接手一年級新班開始,每一天我都感覺自己在轉山,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一點不輕松啊。
開學第二周,保哥發來一個表,填報示范課,而且上課時間就定在國慶節前完成。我一邊看表一邊快速思考,班級紀律、班務處理、常規檢查……各種事一大堆,越往后拖越難騰出手來。于是立馬決定,周三就上,看了一眼課表,剛好第一節是我的課,安排。
時間定了,內容上什么呢?想到一年級,教材編排體系結構嚴謹,既然不能超前,那就按教學進度走吧!確定好上課內容后,我氣定神閑了三分鐘,開始新的思索。
這堂課我準備上識字3《口耳目》,翻看教材和教參,我始終找不出眼前一亮的東西。如果繼續按照以前的教學方法上課,那太沒意思;可如果按新課標要求下素養立意的方向走,面對剛進校才一個多星期的小萌新們,我又擔心知識不落實,講了個“太空”!思來想去,我把目光停在了謝校送給我的新書——史校編寫的《學本思維? 四度課堂》書上,對啊,我怎么沒有想到,在這次的語文課上實踐呢!
四度課堂,包括深度、廣度、高度、效度,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拓展探究和訓練提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確定好思路,我開始認真細致閱讀起了這本書。從小學到初高中,從語文到歷史,我把每個學段、每個學科的導學案一一讀了一遍。鯨吞蠶食了三天后,我把四度課堂教學環節做了分析,感覺可以在這堂課上牛刀小試一次,于是開始做教學設計。
《口耳目》這篇課文,主要分識字和韻文兩個部分。韻文里的“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臥如弓。”吸引了我,我思考著如何把這段話巧妙地設計進課堂,讓孩子們既能輕松愉快地學習,又能習得良好習慣。很快我想到了課堂口令,如果我把“坐如鐘,站如松”嵌入課程引導員的口令中,喊“起立”的時候就加上一句“站——”全班孩子齊聲喊“站—如—松—”,坐下的時候又加上一句“坐——”全班孩子又齊聲喊“坐—如—鐘—”,那么當我引出書上這段韻文的時候,孩子們會不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呢?
當我以上課口令為新課導入問孩子們,有哪兩句話是耳熟能詳的俗語時,孩子們都興奮地舉手:“我知道——是站如松!坐如鐘!”
順利地導入新課后,我設計的是自主學習。一是觀察插圖,練習說話,二是讀一讀圖上的字。指導觀察圖片,尤其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有順序和說完整,是教學重點。因此,我在這兩個點位上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老師在指導孩子說話時,千萬不要想著一步就到位,一定要耐心,從說完整到說具體,一步一步慢慢來。這一點上,我做的就不太好。有個孩子已經說得很完整了,我還要求孩子發揮想象力說得更豐富,結果一發揮,時間沒了。這是個經驗教訓,以后一定要注意。
緊接著,我在合作探究環節設計了四個活動板塊,分別是“眼疾手快”“畫一畫”“我會連”和“讀兒歌”。通過看圖識字、字理識字、和身體部位交朋友、兒歌表演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變著花樣地讓生字跟孩子們“見面”。整個環節,孩子們像學海里做游戲的小魚兒,樂此不疲地追逐著知識的浪花,一朵浪花還沒來得及落下,另一朵浪花就被高高舉起,“啪”的一聲在海面綻開,“嘩啦啦——”聽!那是孩子們思維的火花。
從“合作探究”再往深處走,就來到了“拓展探究”,從識字到習文,學習難度逐步增加。如何突破難點呢?我想到了結合生活實際。雖然孩子們都會讀前兩句“站如松,坐如鐘”,那是不是都能理解呢?而考察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看孩子們的聯想能力。于是,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同學們都見過哪些人【站如松】?”并相機出示圖片,引導孩子們聯系生活,說出更多更好的想法。這樣一引導,孩子們紛紛舉手:“解放軍叔叔站如松!”“交警叔叔站如松!”“升旗儀式上,同學們站如松!”“排隊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站如松!”當一個孩子說到最后這句話的時候,我順勢請全班孩子起立,讓他們都來“站如松”,孩子們“唰——”的一下站起來,小身板挺得筆直,氣勢十足!
最后一個環節是“訓練提升”,我設計的內容是背誦課文和寫字。但由于整堂課容量太大,加上觀察插圖、訓練說話環節花費了時間,沒能上到最后一步,非常遺憾!
我知道,教育本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也清楚,從零開始有多么不容易,但我依然對四度課堂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只要勤于學習,舍得鉆研,功夫一定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