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人受到欺負卻不敢爭辯?
俗話說,人有千萬種,花有百樣紅。我們 從人的行為模式看出人有N種類型,常見而相對應的有:爭強好勝,與世無爭型;活潑外向,沉穩內向型;激進熱情,內斂冷傲型;性急剛直,慢性隱忍型。有些人某種特質很凸顯,有些人兼具多種特質。而每一種類型的人,其心里面有著N個角色(或自我)。用心理學術語說,人的性格或心理結構,是由無數自我所構成的。
這就使我們明白,人的種種行為背后,原來是受他們的性格和他們內心的自我在指使。
面對欺負卻不敢爭辯,多屬于內向隱忍型的人。性格是從小到大所形成。內向本身沒有好壞,但如果內向+隱忍,那么此人可能會一貫的對感情、感受克制,對正常的反擊或攻擊性進行壓抑。若追問他為什么要克制、壓抑?那一定是在他的過去生活里,經驗了什么叫被欺負、被威脅的恐懼,經驗過反抗遭致更多的被欺、更大的恐懼,經驗過什么叫克制、回避、忍讓帶來的好處,和安全感。
在內向隱忍型的心里,是不得已而埋下了迫害者、受虐者角色。迫害者是他內化的曾欺負他的角色,受虐者是他本身習慣的角色,當現實中的他處于被欺負時,那個迫害角色在他內心發音:活該,不許還嘴,不許還手;受虐角色的發音:忍住,不然后果更糟。
現實中那些斯文被動、內向隱忍的人,是容易被欺負的弱者類型,說好聽點,他們是善良的好人,說得難聽,他們的縱容比惡還壞。當然,這里重要的是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受到欺負卻不敢爭辯?展開以上的分析:不敢爭辯 ,說明爭辯是一種風險,這類似他們曾經頂撞、反抗會遭致打擊報復的預感。不爭辯,意味著放棄自我(申述權),但這可以規避一切象征被威脅的恐懼。因此說,不敢為自己的主權說話、不敢有正常反擊的人,映射了他們內心有個受虐角色,特別害怕攻擊和被攻擊,面對沖突,只有回避方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