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時光,打開一盞昏黃的燈,翻開一本泛黃的書。啟動一臺舊舊的的電腦,播放一部老老的電影。
我的功力已經不僅僅是一首歌單曲循環了,而是一本書/一部電影能看三遍以上。
最近一部是《Like Sunday,Like Rain》,中文翻譯為《如晴天,似雨天》。女主Eleanor是一名音樂家,男主則是音樂神童。電影的開場,導演采用了平行敘事的鏡頭開始講述兩個主人公的生活。背景音樂是同名主題曲《Like Sunday,Like Rain》,畫面是風緩緩地吹過落地窗上的白色窗簾。男主是一位12歲的小男孩,有點孤僻,沒什么朋友,但很有音樂天賦。女主Eleanor也有音樂夢但沒法追,機緣巧合碰巧成為了男主的babysitter。
兩個看似迥異的生命個體,卻在紐約這個關于忙碌和熱鬧的都市中,如兩條平行線一般,遁尋著相似的孤獨軌跡。兩個人的互相遇見,簡直是用盡人生中的好運氣。甚至小確幸似乎也不夠形容這種幸運。畢竟不分年齡階級的心靈層面的默契來之不易。
第一次見面,她去接他下課,正好看到他在拉大提琴。那段貫穿全片的大提琴曲緩緩響起,舒緩得像飄在空氣中。一股悲傷的情緒彌漫了整部影片,兩個孤獨的靈魂相遇。他因為她聽完他拉的琴以后,兩人有了共鳴。看喜劇,吃中餐,在公園看書彈琴,去畫廊欣賞油畫……
生活會磨滅摧殘夢想的夢,只留下或許要運用一生的運氣才能遇到那個讓你眼前一亮乃至終生無法忘懷的人。
“Anything I can do?”他問她。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人感動不已。如今,人們一般直接說“我什么也幫不了你”,或者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但就這么簡單的話語,以及隨之而來的行動,讓你又愿意相信:這個寒冷世界有一絲絲溫暖,人們不止因功利、目的交友,也為友好、善良發聲。想起愛麗絲門羅的一句話,“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直以如此善意對待的生活,終將以善意回饋你我。”
女主的母親帶給她巨大壓力,她剛剛到家,就問她什么時候走。她默默承受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曾經覺得,虧欠自己的人,就是要極盡揶揄致其體無完膚,現在發現,真好笑啊,如果那樣,你也會變成一個遺棄生活的人,最終結果就是被生活遺棄。
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拉上他到陽光明媚的公園,聊了許多關于友誼的對話,她鼓勵他要敞開心扉,多交朋友。他提起了或許被她遺忘的短號,鼓勵她重新追求最初的音樂夢想。
最后一幕,她在老家門廊前發現了他寄給她的短號。這時,他在沒有水的泳池演奏他創作的《Like Sunday, Like Rain》,她也終于重新拿起短號,開始演奏一樣的旋律。
故事以女主回到學校繼續她的音樂夢結束。兩人轉身告別,試圖掩飾那些無所遁形卻密如潮海般的無力和悲傷。生活中有些人和你相遇,一起分享生命中的一段時光,然后匆匆離開,或許再無交集,但他/她對你的影響卻一直留存下來,讓你成為現在的你。
那些曾經溫暖過我們的陽光還在繼續溫暖著你我。如果有風,那就更完美得不像話了。
(圖片來自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