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流行一個詞,叫小確幸。
小確幸,是指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出自村上春樹的隨筆。
買許多來不及穿的內褲,然后洗的干干凈凈,一個個像卷壽司那樣卷起來整齊的放在抽屜里;
在鰻魚餐館等鰻魚端來的時間里獨自喝著啤酒看雜志;
買回剛剛出爐的香噴噴的面包站在廚房里,一邊用刀切片,一邊抓食面包的一角;
冬夜里,一只大貓靜悄悄、懶洋洋鉆進自己的被窩;
清晨跳進一個人也沒有,一道波紋也沒有的游泳池,腳蹬池壁那一瞬間的觸感;
得以結交正適合穿高領毛衣的女友;
如果沒有這種小慶幸,人生不過像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現代人,從小就被教育,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你只有快人一步,才能搶占先機。
于是,我們活的很著急,我們特怕失去與錯過。
明明持票上車,人人都有座位,但依舊還沒到點,就慌張的站起來排隊,一開閘門,就蜂擁而至;
與家人朋友吃飯,目不轉睛的玩著手機,一上菜,狼吞虎咽,生怕慢了就少吃了;
旅行的過程本是放松的過程,但我們經常不辭舟車勞頓,擠破頭的出游,為的就是跟著名景點合照,行色匆匆,一個景點接著一個景點的趕,生怕錯過一處風景;
難怪,幸福一直在身邊,小而美好,卻一直沒發現,硬生生把人生過成了干巴巴的沙漠。
小的時候盼著快些長大,覺得長大了可以干很多事情;
上學的時候盼望著快些工作,覺得工作了就自由了,沒人管;
工作了就盼著實現財富自由,想著退休還遙遙無期,天天累死累活,又有些懷念無憂無慮的童年;
未婚的羨慕著已婚的,覺得家庭幸福和睦,老公寵愛,兒女可愛;
已婚的羨慕未婚的,覺得自由自在,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于是,我們的人生就在焦慮中,互相攀比中迷失的方向,關注點都在別人身上,覺得別人比自己幸福,又如何發現自己的小確幸呢?
喬治.希恩在他的《跑步圣經》中提到一句話“如果比賽按照你的節奏進行,你就是勝利者;反之,則不是”。他說我們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我們每天都在讓其他人掌控自己的生命節奏”,就連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時鐘,也“機械地把我們的時間強行劃分成段,以控制我們的活動”。
所以,在不經意間,我們在為別人活。
活在家長的期盼下,活在社會所追捧的價值中,活在別人的言論下,為了活成理想的自己,活的很累。
終于知道為何很多事情我堅持不下去的原因了。
因為,是為了別人活,為了所謂的目標而奮斗。
從小到大,作為乖學生,一路被排名前幾的榮譽獎勵著,似乎這才是人生成功的方向。
所以,到了大學,我很長一段時間迷茫了,不知道目標是什么,找不到評價自己的標準;
好在,畢業后找工作,是對大學四年的檢驗,于是拼命做社會實踐,為了簡歷上漂亮的一筆;
但,工作中,又再次迷茫了,特別是,對于績效考核體系不能公平的反映出人的價值,
我質疑過,抗爭過,自我懷疑過,仍舊會深深的困惑;
后來,我找到一個評價標準,就是工資,工資高在某種程度上能說明人的能力強。
于是,我要求自己要成長,要自己多讀書,多思考,多運動。
但,我并不是真正的快樂。
我懷念小的時候,躲在被窩里看《名偵探柯南》《福爾摩斯探案集》的日子了,小時候還曾想過,未來我要做一個偵探;
我懷念曾經爸爸去炒股,把我扔在新華書店,然后一個人在那讀書一天的日子;
我懷念跟著爸媽去農田釣龍蝦,去山上摘蕨菜的日子;
我懷念從同學那要幾片白紙,上面布滿密密麻麻的黑點,然后用棉花蓋住,鉆出白色的小蟲,而后慢慢長成肉乎乎緩慢蠕動的蠶寶寶,再吐絲成繭,而后融開一個小口,從里面鉆出灰色的蛾子;
我懷念從臭水溝里用小瓶子舀幾只小蝌蚪,看著它們一點點長出腿,變成小青蛙;
不知怎地,過的越來越功利,價值取向越來越單一,而這些兒時的樂趣,漸漸都忘了。
現在很多時候,做事情就只為了發朋友圈,得到贊賞。
所以會去從眾,會去做別人都做的事情,會去做讓別人羨慕的事情。
那,你真實的自己在哪里呢?
如果連真實的自己都丟了,那何談生活的小確幸呢?
小確幸,不是追逐潮流,
而是敏銳的觸覺去觀察生活,發掘那一刻內心的悸動。
人與人之不同,
1000個人心中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而世界正因為其多樣性而美好。
發現自己,接納自己,尋找自己的小確幸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拋出掉其他非念
只是單純因為熱愛去做,做好不求回報,如果因此而獲利,就感恩上天賜予的好運
就如跑步,因為熱愛,所以我要跑下去,如果能瘦,能變得健康,那自然更好...
就如寫作,因為熱愛表達,喜歡思想在頭腦中沖撞,噴薄而出的感覺,所以我要寫下去...
泰戈爾說,如果鳥翼上系上了黃金,這鳥就飛不起來了。
我說,扔掉黃金,我要飛得更高,更遠!
2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