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價值感等同于自信,區別在于自我價值感是對內的自我評價,自信是對外的自我展現。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對自己缺乏信心,不認為自己是好的或者說認為自己不足夠好,內心感覺匱乏,需要向外抓取來填補,比如做事需要他人的認可、表揚,受不了被批評、否定,那會是一種天塌下來的感受。
自我價值感高的人,也是自信程度較高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好的,而且自己是不是好的與所做事情的好壞、成敗無關,也許會承受失敗的痛苦,會懷疑自己做事的辦法,但不會否定自己,不會因失敗而把自己看作一無是處。想起一句“千磨萬礪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成大事的人大多都有這類品格。
每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原因很復雜,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我想從家庭教育角度談談自我價值感的形成。
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價值感的建立來源于父母怎么看待孩子。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好的,是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那么就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父母會默默的關注;而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差的,那么就會替孩子做一切事情,而且會伴隨指責和嘮叨。
不說話的父母,放手讓孩子去體驗的父母,是智慧的父母,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會讓孩子去經歷、去體會、去驗證,不是孩子做事情對錯的問題,而是孩子只有在體驗之后,才會感覺到自己是可以做到的,這樣才會感覺到自己是好的,這也是自我價值感的積累。
讓孩子聽話的父母,本質上是不相信孩子本身是好的,只有依靠父母不斷去教育才能夠讓他變好。這樣外在的教育,是想把孩子教育成為父母想讓他成為的樣子,孩子也會變成一個犯錯被教育的孩子,這類教育里充滿了各種“應該”和“不應該”,也許還會充斥批評、指責和嘮叨。既然父母不相信孩子是好的,那么就需要被照顧、需要被教育、需要被父母給予父母頭腦中孩子應該需要的一切。于是,被這類父母過度照度的孩子,非常聽話而且得到了很低的自我價值感。
令人吊詭的是,這類讓孩子聽話的父母,一般都是自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這種好到底是一種什么好呢?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如果孩子不聽話就生氣、指責、批評和嘮叨,于是孩子妥協了、聽話了,父母就心安了、高興了,那么這種讓孩子的行為滿足父母期望的教育,難道是教育么?恐怕是犧牲了孩子滿足了父母,恐怕是這類父母的自我價值感需要依附于孩子身上,只有把自己依附于孩子身上,讓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聽自己的話,才會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被孩子需要的、自己是有價值的。受不了孩子不聽話的父母,自我價值感也是極低的。
讓孩子聽話來滿足父母自己的期望,那你的孩子真實的自己哪里去了?細思極恐,這樣的孩子大多會衍生出假自我,用假自我來滿足父母,用假自我去做另父母高興的事情,而且用這個假自我去鄙視那個真自我,因為真自我是不好的,是壞的、是差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太弱小了,不懂、也無力反抗成年人,無論父母給什么,孩子只能選擇接受。比如溺愛,你以為是給了孩子一切,其實是給了你自己認為的一切。反之,如果把這種溺愛讓別人給你自己,內心會是怎樣一種抓狂。這種抓狂就好像給一個正常人喂飯、給一個吃飽的人勸飯,要是正常人不和你干仗才怪呢,但是孩子做不到。
如果想養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那么就少說話,少干涉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安全和道德的邊界范圍內,讓孩子去充分經歷和體驗。要么給予全部的支持,要么就干脆別管,如果你自己的自我價值感也很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