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剛剛上市熱銷時候便看到了,只一眼掃了下書名便種下了這么長時間的誤解。本以為是一個憂傷美好的愛情故事,但當我再一次與它有緣相見時,我才坐下來沉心去一頁頁翻來看一看。另外,本打算這一段時間不看小說了的,可如此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又使我不禁為這錯誤的“越限”而感到慶幸和滿足,我把它稱作“一個美麗的錯誤”。
“莉迪亞死了。”這樣直截了當的開篇就像是一部懸疑片開端,一把抓住了所有讀者的心,這似乎也不是大家都喜歡的情境。對于愛好和平卻又充滿好奇心的自己,像被一根細線牽引,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又不甘停留,那就不妨大膽做一次偵探,帶著無限好奇心,追隨故事中的絲絲情節和每個動態人物開始了這一旅程的探索。
懸疑一:一個正處于花季的十六歲少女莉迪亞死了。她是在自家門前的湖里自殺而死的。這么美好的年齡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情竟讓自己付出寶貴的生命?為什么一定要選擇這種方式呢?兇手究竟是誰?她是真心想離開這個世界還是迫不得已還是被他人傷害?那么為何又會在自家門前的湖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懸疑二:莉迪亞的存在和死亡,對身邊的人來說重要嗎?她只是夜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還是空氣中不可或缺的氧氣?她的死對家人、朋友、身邊的人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
懸疑三:這本書為何起名字叫《無聲告白》?寓意何在?無聲,沒有說話嗎?告白,究竟要告白什么?故事人物要在故事里告白什么?書的作者又要和讀者告白什么?
在此,我也以讀者的角度重新梳理下此刻依然無法平復的情緒,同時也將為你解開這些謎團。
是的,這就是莉迪亞死的整個過程,竟是如此出人意料而又異常平靜,平靜的讓人以為她只是到水上劃一圈而已不會有任何問題,而你看著她踏入水中那一刻,你才突然反應過來她要干什么,想抓住她卻已太晚無能為力。而她卻死的如此放松,因為她終于得以解脫了,終于可以去另一個世界去重新做自己了,它再不會有任何的擔心與不安,她不用再把自己偽裝的那樣好——是父母欣慰和引以為傲的孩子,是成績優異、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孩子,是承載父母人生夢想與期望的孩子,是在家倍受寵愛和關注的孩子。
其實,她在學校也如曾經的父親一樣,形單影只,是個孤獨、沒有自尊的孩子。因為父親詹姆斯和瑪麗琳的結合使得整個家庭由于血緣繼承、孩子的容貌肖像似父親而必將被社會視為 “異類”、深受歧視之苦。如瑪麗琳的母親對這樁婚姻的反對、如一家人外出旅游時被打量的尷尬、再如幾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一樣宿命輪回般的被孤立······這些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卻是整個大環境以有色眼光看待這一種族體的縮影。詹姆斯對于“能融入環境”的極度渴望以隱性的方式投射在他對婚姻和家庭的態度中。
瑪麗琳外表的“融入”使得詹姆斯從妻子身上得到了心靈慰藉,而他對兒女的全部期望更是能夠擺脫孤立的命運、廣交朋友和正常戀愛。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卻畢生追求“與眾不同”詹姆斯由于種族外表差異而導致的超脫人群的“與眾不同”正是他吸引瑪麗琳的根本原因。她在家庭與夢想之間,終究選擇家庭,但卻又不甘沒有真正實現自我價值與夢想的人生。而大女兒莉迪亞如此乖巧懂事,成績又那么優異。于是她將所有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女兒身上。打算培養女兒未來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如此,莉迪亞從小的身上,就便承載了厚重的雙重寄托。所以,即使是莉迪亞簡單的一個假裝和朋友聊天電話,詹姆斯都會很容易開心,莉迪亞的物理成績突然下降都會引起母親緊張。
莉迪亞每一年過生日,她都會收到父母的禮物,但永遠一成不變,父親的禮物永遠會和融入社會關系有關,母親的禮物則是每年都送一本有關醫學的書并覺得莉迪亞一定會喜歡。而莉迪亞作為一個“模范女兒”的確做到了,不曾讓父母失望過,每次都假裝很開心的收下。即使父親真的有一次送她夢想得到的項鏈,但她打開新型鎖時看到竟是從前一次聚會和同學的合影,那一刻,像項鏈勒到喉嚨窒息一般,但她仍裝作喜歡。
而理解莉迪亞這一切的只有她的哥哥內斯,哥哥也是她自幼兒園起唯一的朋友,她一直依賴他,即使內斯曾因父母對自己的喜好無動于衷將所有的關注與愛都給了莉迪亞,他曾嫉妒的把莉迪亞推入湖里又救上來。然而,也正是那一次莉迪亞才發覺掉入湖里究竟是怎樣一種感覺。而家里的小女兒漢娜,更是可有可無的孩子,每天都躲在小角落里默默觀察著家里所有的人。終于有一天,內斯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他要離開莉迪亞、離開這個家走了,他也終于可以離開這個家走了。莉迪亞的人生走進了死胡同,就連最后的依賴最了解自己的人都遠離自己了,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她的孤獨無處可訴,無人可解。終于,她選擇了死。死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死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死了,就可以重新找回自己了。
在家庭關系中,父母的期許很容易傳遞給下一代,但下一代是否接受這種期許,卻是其獨立人格的自由選擇。選擇不同必將導致沖突,而此時只有通暢的溝通才能緩和化解矛盾。而不是如詹姆斯夫婦一樣只是一味表達愿望和要求,女兒毫無保留地接受一切從不敢輕易吐露心聲更毋論反抗,這樣的惡性循環必將導致溝通斷裂,最終釀成悲劇的發生。
父母愛孩子,應學會尊重和相信他們的選擇,而非全憑自己的期待和以不放心為由代替他們的選擇;孩子愛父母,應理解他們總想為自己包辦一切的苦心,同時也要學會敢于說出自己的獨立想法。而良好的溝通將成為通往各自內心的橋梁。
正如封面上那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在這篇故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一個世界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種族歧視。種族沖突不可能完全消弭,而其緩解也絕非一日之功。除了國家的強大之外,整體國民素質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我們贏得更多國際尊重的關鍵因素。歷史長久以來的種族歧視、以及一部分人在國外的不良表現而導致種族偏見卻依舊根深蒂固。
在全書結尾,當我認為,瑪麗琳對女兒心生愧疚、被丈夫背棄、世界崩潰的時候;當我認為,詹姆斯會與瑪麗琳大吵一架開車一去不復返或與路易莎在一起的時候;當我認為,哥哥內斯會因為失去最愛的妹妹而酒醉街頭人生失意的時候;當我認為,漢娜還是會被忽視在角落,可有可無的時候;當我認為,與莉迪亞交往過的“壞男孩”杰克被揭開最大秘密——對于身為同性的內斯一段隱秘愛戀,面對莉迪亞威脅緊張和面對內斯質問的驚慌的自身壓力的時候,這些靈魂深處的苦難是否也會將他們擊至幽暗湖底?
這也正是這本書的魅力之處,盡管書中以一個悲劇開頭,所有的人都看似深受心靈疾苦的時候,作者伍綺詩卻又以巧妙溫情的筆風,給讀者壓抑沉重的心靈帶來了一絲轉機和希望。她將故事中每個人的將來慢慢鋪陳開去——好像所有的苦痛終將過去,所有的生活都仍會繼續,失去莉迪亞的一家人,仍將互相扶持,磕磕絆絆,一路向前。
這是你我都可能經歷的不幸和生活遭遇,卻有一條光明的尾巴。它讓我們對人生有所敬畏,讓我們對生活心懷憐憫。努力地生活,做好自己,這就是世界無聲而溫柔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