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開啟英語學習模式前的思考

Q1:目前的英語狀況

自己的英語水平一直停留在那個一次初中的期中考試:全班英語測試只有我一個人及格,剛好六十幾分。

后面就沒有在接受過教育,自己一直都知道英語的重要性,最近更是極為受到英語的限制。

比如:我想看設計規范,我需要去找別人翻譯的規范來看,而不是第一手平臺自己出的設計規范;

比如:我想看追波上的設計作品,我只能看看圖片,同時需要借助翻譯器才能去看作品的文字,或者是點評者的一些反饋。

比如:跟Eelke一起吃飯,我只能看著他和室友侃侃而談,聽懂一些簡單的句子,看著他的中文在進步。

我一直特別想學英語,但是不知道怎么學。

自己的口音方面特別差,一個單詞的發音怎么樣也繞不過舌頭、發不準單詞的音調。

看沒有中文字幕的老友記第一季第一集,根據場景的結合能看懂個六七分。

英語基礎有一點,但不是特別牢,我也清楚自己要是有邏輯順序的從新扎牢地基的學習能力很強。

同時,一個人不肯耐心的背新概念1、2、3,這次在新生大學,陳洪偉班長將帶領我們一起學習從零基礎開始學習英語,有一個領導者帶領,知道了方向,會做的更好,我像是一個比較會做解答題的孩子。

Q2:每天究竟能拿出多少時間來學習英語?

一個半小時。

【平時下班后會看會喜歡的、技能類的書籍,也會做一些設計練習,也會行為癱瘓什么也不做。

在這個英語學習社群里,有同儕壓力和被淘汰的機制,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

其實我自己是一個不喜歡規則的人,我支持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內在驅動,就好像“你永遠叫不醒一個在裝睡的人”一樣,學習一定是自發性的。

所以我貌似也不喜歡什么“管理”,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復雜的系統自己會良好的運行,只是需要一些挑選。然后在這個良好的運行基礎上創造新的事物。

但是在英語學習這件事上,我沒有方向,愿意被指引。】

Q3:是否想過這次放棄英語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時間、金錢、注意力是典型的沉沒成本。

不考慮沉沒成本,放棄這次學習英語,我最大的損失是不能在離未來最近的時間里盡情使用英語,這很會痛苦。

目前所能想到的會付出的沉沒成本是時間和注意力,和機會成本。我選擇每天花一個半時間左右的時間去學習英語,等于放棄了別的學習機會。

Q4:你覺得英語是否是未來(甚至現在已經變成)的“必備技能”,諸如開車、上網那樣?

是,這是自己的一種限制,我們本可以打破這種限制。

不能直接同使用英語的各個時空的聰明人交流(看英文原版著作)。
看美劇不能邊聽邊做別的事情,
不能瀏覽英文網站,看不懂英文郵件,不能同英語使用者交流...

有了這個技能就好像有了自己的汽車,想去哪里去哪里,記得給汽車加油,不然會熄火。

Q5:你能對自己的承諾150天不間斷、每天至少一個小時的投入進入英語的世界嗎?

能,我承諾150天不間斷、每天至少一個小時的投入進入英語的世界,誰也不能打擾我,誰阻止我跟誰急。

【50天前我開始了視覺百人百天的練習,每天在微博打卡,前面50天臨摹了圖標、配色、控件,后面30天是臨摹界面和Daily UI題目。

現在我的方向與計劃有了一些偏轉,臨摹界面前我增加了一個交互練習,整理做出交互圖然后出視覺臨摹稿,出交互稿時去分析為什么原有的app是這樣設計的,有更好的邏輯嗎?可以的話嘗試去改版(這是計劃)。我喜歡有邏輯的事物,搞清楚邏輯,即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可以達到根本目的。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我是想說,當我找到方向時,我可能會有自己的計劃,不過目標還是最初的目標。】

Q6:如果在英語學習上需要投資(假設在可支付范圍內),你舍得為自己投資嗎?

答案是當然,能用錢買來的時間都是便宜的,聽取別人的經驗,可以讓自己少走冤枉路,從而節省了時間,甚至是習得技能的時間提前所帶來的種種好處,總歸是自己占便宜的。

前提是:考量這個投資不是騙局、是自己的所需,這需要每個人自己的智慧和決策能力。
(備注:我還沒搞清楚決策能力是什么鬼來的)

最后,學習愉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