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寫關(guān)于教育的文章很久了,但總覺得自己作為一名單身女老漢,實在沒有什么資歷去談教育。今天終于還是忍不住。
我最開始對教育產(chǎn)生興趣緣于很偶然的一次機會。那時候剛好也是老姐正在懷胎十月,拿著借書卡去借書柜借到了蔡笑晚老先生的《我的事業(yè)是父親》。這本書也成為打開我對教育之門認知的第一把鑰匙。
蔡笑晚老先生這一生共育有六位子女,其中五位博士一位碩士。小女兒蔡天西18歲成為麻省理工學(xué)院博士生,22歲獲得哈佛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28歲時成為哈佛大學(xué)最年輕的副教授,她指導(dǎo)的博士生比她大12歲,30多歲時成為哈佛大學(xué)終身教授。
如果說六位子女中有一位非常杰出,那我們還能嫉妒地說這當(dāng)中存在著一種概率。但每一位都非常成功,這種必然就不得不叫人驚嘆了。
我還記得三年前當(dāng)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非常激動地打電話回家和老爸探討教育之道。內(nèi)心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不同于我們慣常的一招打遍天下,蔡笑晚老先生是一位對自己兒女的行為有著極具洞察力和培育力的人。他能夠很清晰地發(fā)現(xiàn)自己每個兒女的特點,并因材施教。
后來,在這本書的引薦之下,我又拜讀了SONY創(chuàng)始人---井深大---的《零歲教育》。相對于《我的事業(yè)是父親》來說,這是一本更具趣味性的書籍。因為它是建立在實踐和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的。這本書也讓當(dāng)時的我十分欽佩。
首先,我沒有想到一個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竟然會對育兒教育如此著迷。
其次,這本書提供了更具體的案例說明,仿佛為我打開了一道大門,讓我知道原來還存在這樣一個世界。或者說,原來我所存在的世界還有這樣一種模樣。如果說《我的事業(yè)是父親》只提供了一個輪廓,那么井深大的《零歲教育》就描繪了具體的眉眼。如果說《我的事業(yè)是父親》帶你騰云駕霧嘆為觀止,那么《零歲教育》就讓你覺得腳踏實地接地氣。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
事實上,小孩子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生物。
現(xiàn)實生活中,我聽過的看過的關(guān)于孩子的可塑性的印象深刻的案例大概有三位。
第一位是帶了我四年的大學(xué)老師。他們家的家教是儒雅而言出必行式的。我說的儒雅是指從不強迫孩子必須去做某一件事,而是從小就告訴他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據(jù)我所知,他們在孩子兩歲左右開始聽得懂大人話起,就開始和他講道理。沒有道理的事,大人是絕不屈服的。比如上幼兒園這件事,兩三歲的小孩難免哭鬧不肯去。好,接回家以后開始耐心溫柔地和他解釋這件事,直到他聽懂接受,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無理取鬧。再比如自己吃飯?zhí)R了大人的時間,這種事情是不被允許的,所以他們會先把規(guī)矩和他講清楚,然后自顧自吃完洗完碗該干嘛干嘛。而孩子的碗要自己負責(zé)洗。這件事情我記得是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嚴格執(zhí)行的。這種情況通常都是無條件執(zhí)行。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就很通情達理,而且體貼。
我還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第一年,坐火車回家,一宿沒睡。凌晨四點多到了學(xué)校附近的火車站。后來老師把我接去家里,做飯給我吃,鋪床給我睡。讓我休息好了再轉(zhuǎn)車回家。我睡眠向來比較淺,睡夢中依稀聽到天添(沒錯,這是老師的孩子的小名)拉著約好的玩伴說要小聲一點,不要吵到GN姐姐睡覺。然后我就呼呼睡了幾個鐘,簡直快不知今夕是何年。回家前還收到天添趁我補覺的時候畫的一幅畫(這件事情,我媽現(xiàn)在都還記得)。
第二位是雪梅。她是全職媽媽,但也自己掙錢。我的這位老朋友是一位倔強而且言出必行的辣媽。她的教育作風(fēng)是“以暴制暴”。當(dāng)然,這里說的不是動手。而是沒道理的要求,任你如何嚎天嚎地都不會滿足你。自己選的路,爬也要爬完。所以,在她兒子三歲的時候,我去他們家玩,她兒子也讓我覺得非常感動而且震撼。三歲的孩子,他已經(jīng)可以自己穿衣刷牙吃飯,并且講得通道理。當(dāng)然,這位辣媽的脾氣也是非同尋常的。即便是面對一個三歲小孩,她也可以遵守承諾。自己答應(yīng)的事絕不食言。比如她告誡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一意孤行,那么他將得到的懲罰是媽媽不會和他說話,直到他認錯。然后母子倆就這樣大眼瞪小眼,互相照顧但就是誰都不開口和對方說話過了三天。最后做和事佬的是爸爸。
當(dāng)然,她和我講這件事的時候說得理直氣壯,我忍俊不禁卻又覺得意味深長。
第三位是我老爸。老爸說我們出生的年代新華書店里死活都沒有育兒書,只能靠自己的摸索和脾氣來教育我們。這成為他心里的一道缺憾。所以在帶外孫這件事上,老爸做得非常有耐心而且不亦樂乎。然而我心里一直想笑,因為有時候覺得老爸簡直把這一對外孫當(dāng)成了自己教育的試驗品。
比如,他可以對他們的優(yōu)良表現(xiàn)獎勵“把自己的尿不濕丟到垃圾桶”,而不是一個棒棒糖或者其他真正的獎勵。這看上去怎么也更像是一個懲罰。然而這兄弟倆誰被懲罰了不許干活丟尿不濕還要嚎啕大哭。
我至今想起來仍然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而且值得深思的事情。
我還聽過朋友的同學(xué)帶小孩的方式是:孩子笑的時候就抱起來親一親。孩子哭的時候是放在嬰兒床里的(當(dāng)然是確認孩子不是因為不舒服或者餓了等因素的基礎(chǔ)上)。久而久之,孩子的觀念就是:我笑就可以得到親吻和擁抱,而哭不可以。這孩子也成為了朋友見過的最愛笑的孩子。
我很喜歡看別人用大面積的實證來論證,這是我為什么很喜歡井深大的《零歲教育》的緣故。
我所說的這些案例都表明:其實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涂成什么顏色,他就會朝著這個顏色前進。他本身是沒有對錯獎懲的概念的。只有父母和社會給他輸入了什么樣的概念,他才會植入這種想法。
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也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然而最棒的教育永遠逃不開正確的愛TA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