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詞由三部分構成:
du+plic+ity(名詞后綴)
du:雙
表示“雙,兩面”。它也單獨做單詞,表示名詞“二重唱,雙人組合”。末尾加“al”后綴成為單詞“dual”,意思是“雙的,雙重的,兩部分的”,例:
The road was already dualled.
那條路已改成了雙車道。
【溫習下之前學過的表示“雙”的詞根,“di/bi”,如:dioxide、bilateral】
plic:意思是“倍,重,折疊”
單詞舉例:
熟悉的單詞:complicate使復雜,復雜的
com“共同”/“強調”,“ate”一般做動詞后綴,可由詞根理解為“共同折在一起”——復雜
長相相似的另一個單詞“complicity”表示“(罪案的)共犯,同謀”,
com+plic+ity(共同‖折疊‖名詞)
可以聯系成語“狼狽為奸”來理解記憶——狼與狽勾結在一起做壞事。
explicate:
ex“出,向外”:如exit“出口;退出,離去”因為詞根“it”有“to go”的意思,所以就是“向外走”。比如“visit”是拜訪,參觀,視察之類的意思,“vis”是“看”(visible可見的,supervise監督,visual視覺的),“it”是“to go”就是“走走看看”。
這個單詞的意思是:仔細解釋/詳細說明。由詞根來理解:向外折——向人展示(意思)。
ity名詞后綴:
able~ability
vital~vitality
real~reality
duplicity詞義理解:
du“雙,重”;plic“倍,重,折疊”;ity名詞
它有三層意思:
雙重性;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欺騙,欺詐
我是按理解順序寫的詞義:首先記憶最基礎的“雙重性”,它是中性詞,可用于學術等方面表示的“兩面性,雙重性”—這是事物的雙重性。再聯系“人的雙重性”,即第二層意思“表里不一”。最后是把“人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做了含義的外延拓展,表示“欺騙,欺詐”。
例句:
1.雙重性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is unified by the duplicity and dual-structure.
社會意識的結構是兩重性和兩層性的統一。
2.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His duplicity caused us to distrust him.
他的口是心非使我們不相信他。
3.欺騙,欺詐
They were accused of duplicity in their dealings with both sides.
他們被指控雙方都存在欺騙行為。
結:
在所有的單詞記憶方法中,聯想和詞源記憶不太常用,最常用的是詞根詞綴。
一方面因為它科學有效,將單詞的拼寫組合與詞義緊密結合,且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聯想記憶,不太符合英語思維,很多時候,感覺是用我們的漢語來記憶英語。很多時候也是比較隨意地拆分單詞,隨意地改變發音,只為了記住單詞的意思。而且可行性不大,需要記單詞時去天馬行空地聯系。當然,這個方法可以短期甚至長期有效記住一個單詞的意思。“長期”的情況一般是與自己感情聯系到一起了,所以會深刻記憶。有人用聯想記憶單詞時,因為聯想到什么有趣的東西了會發笑,這個時候就會長期記憶下來。
詞源記憶這個方法很難,需要去記憶一些造詞規則,要能由發音、拼寫、意思三方面的相似性迅速反應出一個改變了的單詞的詞源。
所以記憶詞根詞綴最好。
大家還需要去了解記憶的科學規律。
人腦可以短期記憶5±2個事物(也有科學研究說是3±2),所以對于單詞的多個意思,自己盡量找到聯系,濃縮詞義數量,越少記憶效果越好。
不同類型的事物,記憶深度不同。對于高形象和低形象事物,前者更易記憶。所以能用圖片記憶的東西,盡可能使用圖片。所以有些形象的且能用圖片展示的名詞,我會放一張圖片。
在記憶方面,依次有難到易或者說從記憶效果來看由弱到強順序為:機械記憶>邏輯關系>情感聯系。聯想法就是在做后面兩件事,它將毫無意義的東西變得有意義,甚至有情感。詞根詞綴在運用邏輯記憶。
擺脫前攝干擾和后攝干擾。也就是盡量在一天的開始和一天的結束來記憶東西。與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和尾因效應相似。舉個栗子,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如果一群人在臺上發言,從心理學和自己平常經驗來看,不考慮其他因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第一個上臺演講和最后一個演講的人。中間的人的演講都受到了前攝干擾和后攝干擾。
由此可以看到,我們學習一些知識,懂得一些科學規律是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