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的兩性和婚姻關系治療師 莎蘭?漢考克 曾說過:人的心靈有3層結構,由外而內分別是:保護層,感受層也稱傷痛層、真我。因為有傷痛,所以有保護層,也因為有保護層這堵墻,切斷了鏈接,所以我們相互之間很難觸碰到彼此的內心。
說到心靈這3層結構,或許很多人對真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對保護層和感受層(傷痛層)一定不陌生。
每次我們上下班回家,經常會碰到隔壁鄰居,頂多就是客套的寒暄幾句;
每次我們在上班的路上,經常會遇到各式各樣、來來往往的人群,也都沒有人能主動相互攀談:
每次我們在餐廳吃飯的時候,身邊隔壁桌也會有很多人,但事他們的關系也僅僅只限于隔壁桌而已:
再或者,學校班級里相處多年的同學,也頂多只有那么幾個交心的,關系比較近的;
辦公室內,居多的同事中,或許真正能和你交心的也就那么一兩個,甚至連一個都沒有,
等等等等。。。。。。
像以上這種情況,只要仔細想一想,簡直是數不勝數,那導致這個現象產生的緣由是什么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層,保護自己不被傷害的機制。每個人的保護機制也是各不相同的,
——好人模式
——情感隔離
是我們最常采用過的方式,日常表現為面臨傷痛時的麻木感。當一個人太痛苦而又不能逃離或者反抗,就會選擇麻木,試著將情感與事件隔離開來,當事件繼續發生時,自己就沒有了情緒反應。它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是將情緒從認知中剝離開來的個體應對焦慮和痛苦的一種方式。
——他人的幫助
有的人遇到一些問題時,會通過尋求他人的幫助來幫助自己化解,這種幫助或許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者是一本書上的一個觀點。
——指責別人
這種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很是常見,也是很多人采用的自我保護方式。指責別人是通過把責任轉移給對方,從而減少自己內心的傷痛。
——展示更好的自己
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有的人干脆就用“展示更好的自己”來保護自己。這時候那個“更好的自己”其實不是自己,而是偽裝出來的,目的就是要把別人壓倒,從而避免自己受傷。
我們每天要要出各種事,面對各種人,如何快速的繞過他人的保護機制,接觸到內心就尤為重要。
下面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其實算是一個老好人,就是那種很容易和別人親近的人。起初我不太明白,直到最近我才清晰的認識到:其實每當我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我會很容易不由自主的主動地和別人談感受,即便是要傳達一個觀點,也都是以一種帶有發至肺腑的感受講給對方聽。而,每次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交談后,我都會感覺自己和他的關系別拉近了,有一種很親近的感覺。而,對方之后給我的感覺也是找到了一個能夠交心的朋友,也就和我變得很親近。
我總結了,其實我聊天的方法,就是起初開始聊天,從話題中找一個自己有感觸的話題,立刻進入感受層面,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展現給對方,此時,一般情況下,對方都會給你積極地回應,要么對方會產生共鳴,要么因為對方或有類似的情形,會很容易的談及的想法感受,由此,聊天便朝著積極地方向發展了。
當然,事先談及暴露自己的感受,很容易會受到對方的攻擊,因此,一開始談及的感受并非必須是自己很在意的,甚至可以是自己共情別人產生的感受,轉述給對方聽,只是在敘述給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是真誠,必須感覺這就是我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由此對方才能夠很容易的接收到來自你內心感受的信息,并會很大可能的給予積極地反饋。如果,如果在你袒露感受的時候,對方來攻擊你,此時自己會受到打擊,但因為并非是自己內心很在意的感受,所以自己處理好此傷痛;稍作調整狀態后,繼續重復上面的過程。
當然,如果在我們進行感受層交流的時候,對方展露出的感受,即使自己不能體會,或是不贊同的時候,也都會盡可能嘗試著去感受,或有意假裝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并給予正面的回饋。因此,即使在這整個聊天的過程,也幾乎不會存在意見相左,而互相攻擊的情況。于是整個聊天便會很快的拉近我們雙方的距離。然后,就很容易和他人建立很親近的關系。
因此,多談感受,可以繞過保護層,走入內心,進一步地拉近彼此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