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舊社會走過來的農村婦女,她善良、純樸、勤儉。
我和夫君結婚的時候,她沒來參加我們的婚禮,公爹帶來了她給我們做的婚床和要敬神的饅頭。婚后一個星期,我第一次去了婆婆家,見了她的面,第一影響就很好,慈眉善目。灰色的大襟上衣,黑色的褲子,用黑色的布帶扎著褲腳,盤起來的頭發罩在有點發舊的黑色的網帽里。這樣的裝扮,感覺是我奶奶的形象。現在想起來當年婆婆不到60歲,就是這樣的裝束,現在婆婆還健在,依然是這樣的裝扮,也就是說一個女人二十多年來穿著一模一樣的衣服啊!這對于一天一換衣、一月一發型的我來說,簡直太可怕了。可見封建禮教的思想在婆婆的意識里是多么的根深蒂固。這太不人性化,婆婆就這樣遵循著,年復一復。現在都八十三的高齡了,還是以前的樣子。
婆婆的小院子井井有條,很整潔,一看就知道是一個勤快的老太太。屋子收拾得很干凈,很明亮,北方特有的土炕上整齊的疊著三絡被子,用五顏六色的繡著花朵的衫單蓋著,裝飾的炕上很繽紛,炕上單子鋪的平平展展的。八仙桌上的花瓶也擦得明亮明亮的。特有鄉村田園氣息。
勤勞善良是一個人最好的品質
婚后,我們每次去婆婆那兒,她都會問寒問暖,問吃了沒有,然后,張羅著給我們做我們平時自己不做著吃的好吃的,象餃子、黃米稠飯等。看電視的時候總讓把搖控板給我們,說想看哪個臺自己調。坐著累了就躺著看。我不知怎得,很少叫她媽,幾乎沒有叫過幾次,其實我心里很想甜甜的叫一聲媽媽的,但嘴上卻從來沒有叫出來過。我想她心里一定也不舒服,我只想說,請不要介意,也許是我不習慣,也許我們沒有常住在一起,但我心里是把你當母親來孝敬和對待的。
她的四個兒女在城里工作,只有大兒子在身邊,每有節假日,她總是在家給兒女們蒸好饃饃。走時,不偏不向的給每個兒女都要帶上。十多年來從未間斷過。連孩子都能吃出她們奶奶做的饃饃的味道。這幾年年齡越來越大,雖然沒有什么病痛,但精力總歸大不如從前,所以也不讓她再蒸饃饃了。
在我婚后不到一年大哥和公爹相繼去世,農村就留下她一個人住一個院子,兩個兒子兒媳都想把她接走,可是她哪都不去,就守著她的小院,春種秋收的過著她自己的小日子。她怕到城里沒活干會著急,沒認識的人會寂寞。還有她總是放心不下大嫂,因為大嫂在大哥去世后沒有再嫁,孩子們到外地上學去,家中就剩下大嫂一個人。她們婆媳倆一人住一個院子,相互照顧,相互依靠。這大概是她最大的牽掛。
前幾年,她還種三畝地,養著幾雞,幾只羊。婆養這些家禽,總是養得很寵,不怕人,吃得肥肥壯壯的,女兒小的時候去奶奶家總是要和幾只小羊逗著玩。她養得母雞總是一天下一個雞蛋,都可以供上我們吃雞蛋了,這可是真正的土雞蛋。現在雖然在兒女們的勸說下不種地了,但婆婆還養著幾只下蛋的母雞。每個周末夫君回家的時候總是會帶來雞蛋,所以我很少買雞蛋。
老話說的好“母賢兒孝順”
她的兒女們,還有孫子們對她都很孝順,無論哪一個從外地回來,首先想到的就是來看她,給她買點禮物,其實也不是什么貴重的東西,無非就是一些特色食品。她總說:“那么貴買什么啊,留著錢你們自己用,以后別買了”,但是看得出她心里是非常高興的。我每次去給她給錢,她很少要,有時硬給她放下,她就說:“我老了么,家里吃得用的啥都有,沒地方花錢去,再說現在國家還給發退休金呢,我就夠夠了。快拿上你們自己花去。”婆婆常說你們年輕人么,花錢的地方多,能吃能穿就花去,人就活得是年輕,等老了,吃也吃不了,穿也穿不了。她總是那么善解人意。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小窩
我想接她過來,讓她過過這里老年人的生活,在晚年享受一下悠閑的日子。可她割舍不下生她養她的那片故土,割舍不下已安睡在那兒的靈魂,割舍不下純樸善良的鄉親,割舍不下生活了一輩子的那個小院。這幾年,年齡大了,身體狀況一年不如一年了,也只是每年冬天來我家住上三兩個月。一到春天她就急得一天都不想住了。就想著回她的小院子里住去。也許她只屬于那兒,那兒才是她心無法割舍的地方。
這就是我的婆婆,純樸、善良、勤儉、善解人意的婆婆。
攝影:薰衣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