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旅行是移動的課堂,有時候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用腳步用心去感受歷史會有不一樣的收獲,一直對家風感興趣,我們往往認為的富不過三代,而山西的喬家似乎是特例,這次有緣去山西就想去喬家大院走走,解密這個家族強盛的原因。和四位友人打了一個順風車去往喬家大院,攀談中得知司機是山西平遙人,他建議我們去平遙古城,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現在古城居民有四萬多人。而且古城中有一座“馬家大院”,非常值得去看,被譽為“家私王國,中華一絕”,它像是一枚被藏在布袋里的夜明珠,低調而內斂,卻儼然成為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王國”。如此吸引了我們,臨時改變路線去往平遙古城。
馬家大院是一座晉商豪宅,“平遙四大家族”之首、清代巨商馬中選的故居,也是平遙古城內的第一大宅。這里保存了原有馬家器物千余件,價值連城,她藏在一條深深的街巷里。大院總體布局俯瞰酷似大大的“馬”字形,隱喻馬家事業“馬到成功、一日千里”之意。并以此告誡后代永不忘本!
在山西,大院文化是極其豐富的,有號稱“民俗博物館”的喬家大院、號稱“晉商文化博物館”的渠家大院、號稱“長治顯赫家族”的申家大院、號稱“三晉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中國第一儒商舊居”的常家莊園,卻很少有人提到馬家大院。馬家大院,占地九畝之多,是平遙“四大富商”之首、清代巨商馬中選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后經同治、光緒幾十年的不斷修建,逐漸形成了一座宏偉精美的建筑群體。共有3座大院、6座小院、房屋197間。
大院主人馬中選,中過舉人,膝下一兒四女,中醫世家,話說馬家大院的主人馬中選其實就是喬家大院主人喬致庸的岳父(喬致庸的第一任太太就是馬氏,馬家的四小姐),更是清代“平遙四大家族”之首,慈禧西逃路過平遙的時候,馬家還捐了5萬兩銀子。
馬家大院將木雕、磚雕、石雕陳于一院,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紛呈,各具特色。這塊門匾系象形文字“如意”,“如”字似龍,“意”字似人跪拜,暗示顯赫的家世。
進門的二道門,平時不可開啟,走旁邊繞行,有貴人來或節日慶典,才開門迎接。中間那個大大的“馬”字,形神兼備,惟妙惟肖!
馬家有自己的拳館,為什么呢?
因為有鏢局,要在拳館里培養和訓練保鏢。
這兩幅屏風,是天然的大理石磨成,圖畫為天然形成,非人工所為,天然山水畫躍然石上,此乃無價之寶!
家具陳設,古樸典雅!
在山西晉商的各個大院中,都有這么一口盛滿水的大缸,有人說是聚財用的,水代表了“財氣”,其實不是,它是救火用的,不叫“缸”,而叫“海”。
臥榻古樸精美,用料考究,多為紫檀木,更有甚者為小葉紫檀。
這是鎮院之塔,如定海神針,雕刻技藝精湛。
大太太是童養媳,八歲進馬家,是馬老夫人的貼身丫鬟,服侍多年后,因傳承了中國典型的賢妻良母,故由老夫人許配給馬選中,中年后得一子,鞏固了在馬家的地位。她是三房太太中最為孝順的兒媳,一生親自照料老夫人的生活起居。
百善孝為先,馬中選八歲喪父,由母親帶大,是有名的孝子,據說當年馬中選設麻吊室(打麻將的房間),讓幾位媳婦陪老太太打牌,只許老太太贏牌以討老太太歡心,老太太高壽104歲,這個牌匾是當年慶祝馬中選六十大壽和母親八十大壽所掛。
私塾房是教書先生為馬家子女授課的地方。古時女子不可進入學堂,但自從新派三太太入門后,對女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視,不僅讓她們隨隨便便上下繡樓與少爺們一起讀私塾,還對小姐們的要求更加嚴格,教育她們要自強自立。所以馬家的四位千金不僅飽讀詩書,通曉天文地理,琴棋書畫樣樣出眾,還跟隨三太太學習了英語,是當地有名的“四大才女”。
中西結合,古樸中透著洋氣!三太太的小洋樓是馬家的制高點,據說也是平遙古城的最高點(未考證),三太太也是大富商的千金小姐,留過洋,和馬中選相差19歲,是自由戀愛,育有三小姐和四小姐,馬老爺非常寵愛她,二太太也是富商千金能干但沒文化,為人尖酸刻薄,不得馬老爺歡心,三太太的單獨院落就在二太太的對門,面積大一倍而且地勢要高些,同時又另外修的這座三太太專屬帶花園小洋樓就在二太太院落隔壁,有小門連通但二太太不能到三太太洋樓。在二太太門口有猴石,三太太門口有象石,寓意封侯拜相。從這些看似平常的介紹和居家閨房,不難看出官商之家講究門當戶對,強強聯姻。
這是少爺的臥房。墻上的相片為馬家唯一的少爺,大太太所生,嬌生慣養吸食鴉片不成器,出走之后了無音訊,這是馬老爺最失敗的地方。
臥房家具陳列。爐灶接連炕內,這是山西典型的臥房結構,也是馬家唯一保存未動過的結構。這些物件為原來珍品。
書畫!
據說慈禧逃難時路過平遙,聽說馬家有錢,便向馬家借了5000萬,后來不想還了,就還了這么道圣旨,看看上面的內容,呵呵!
民間流傳的“拉不完、填不滿的馬家地下金庫”之說,看來是真的。這是馬家的地下金庫。
馬家金庫,庫存白銀500多萬兩,折合人民幣60多億,金山銀山,富可敵國。庫內供奉三尊財神,黃金鑄造十八羅漢。象征馬家做生意,上敬天,下敬地,中間敬百姓。金庫入口在佛堂下面,出口在戲臺上。真是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
中國第一家票號“日昇昌”也在平遙古鎮,通過一張票據,四套密碼“匯通天下”而從未出錯,在馬家大院也有自己的錢莊及管理辦法,了解之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這里是馬家第六代傳人接待處,里面長期住的卻是大院管理的工作人員,因為馬家的后人算來應該為第六代了,但至今不知下落,馬家是否還有后代在世?無人知曉,馬家大院以這種方式期待有一天能找到馬家的第六代傳人。我有詢問導游,馬中選有四個女兒,女兒的后人還在嗎?導游告訴我,‘’按當地習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是不可以繼承娘家的財產的,而且逢年過節都不能回娘家,馬家四代單傳,解放時原先馬家的家仆都分到這座老宅的住房,唯獨馬家的后人沒有出現,現在這座大院由國家管理。
站在制高點俯瞰馬家大院,更顯得古樸而莊重:四合相連的兩層木樓、雕花的木格門窗、印痕累累的青石板天井、詩詞楹聯、屋頂上的蒿草。構就了馬家大院獨特的歷史和人文氣息。
走完馬家大院的庭院樓閣,我在想偌大的家業,馬家就興盛了一代,問題出在哪里?我們一起看看在馬家大院掛的家訓,也許你就會有答案,在馬家大院有看到掛其它家族的家訓,唯獨沒有喬家的,因為何意不得而知。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后建成。建筑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正像國際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先生參觀后所感嘆的那樣:“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間,其時,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瑩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斷。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從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于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別大戶于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變后,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流落他鄉。
王氏家族歷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后,王家人從業各界多有建樹,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喬家大院(The Qiao's Famaily Compound):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文物先進單位,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青磚墻,大門為城門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古宅。
喬家大院陳展有5000多件珍貴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晉中一帶為主的民情風俗;陳列有農俗、人生儀禮、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間工藝;還設立有喬家史料、喬家珍寶、影視專題等的陳列。
喬家大院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筑群體,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體現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稱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現在,喬家已是第九代了。“喬家后人大多是公職人員,屬于工薪階層,普通而平凡,但還是很重視教育。”第七代喬燕和介紹,家族中20個子女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和12個大學生。“大多數人都在北京,因為人太多,工作也忙,在商議家族事務時,只好各家派一個代表參加。每隔幾年,家族成員會一起去大院兒聚會,也是對前輩的一種懷念。”喬燕和說:“喬家的生意終結了,可喬家的精神卻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我們這個家族70多口人,沒有一個‘作奸犯科’的,喬家的后人們也一直恪守著祖先留下的規矩,誠信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