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宿敵》這個美劇突然名聲大噪,恐怕都不會有人知道在50多年前,大洋彼岸的美國娛樂圈是多么的如火如荼。更不會還有人追著去看60年代才有的黑白影片,只為一睹兩位女主角在戲里如何地勾心斗角。當然,更重要的是,一些媒體也不會有用“看過好萊塢撕逼史,回頭再看現今娛樂圈的那些事兒”作為標題的機會。
對于國人來說,50年代新中國還剛剛成立沒多久,對大洋彼岸的美國是怎樣的一番熱鬧是毫無知情的。那個時候,貝蒂·戴維斯 (Bette Davis)或者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這兩個名字屢次見報,所報道的內容一個比一個勁爆,成為當時美國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一個是科班畢業,百老匯舞臺常駐人員,第五位華納兄弟,獲得了兩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演員,一個雖然也是演員,但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從底層做起,經過一些人的認識從而站在了百老匯舞臺上,原先隸屬于米高梅公司,后跳槽至華納影視,憑借《欲海情魔》獲得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兩人看似有著不同的背景,但是在演技上,不輸給任何一個當時后來者居上的小姑娘們。《蘭閨驚變》就是最好的例子,兩人作為影片的兩個女主角,每個鏡頭,一個比一個精彩。
那么究竟是什么緣由讓看似毫無關系的兩人成為爭吵不休的宿敵呢?原來,導火索是貝蒂因為新片即將成為好萊塢最具潛力的新人,環球公司特意召開發布會,給予她一個演講展示自我的機會。正當她準備上去的時候,瓊挽著她當時的第一任丈夫推門而入。不出所料,一大批記者如同潮水般地涌向瓊,于是貝蒂第一次出風頭的計劃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中。也許瓊進來的時機恰好巧合,但是對于一個迫不及待想要展示自己的貝蒂來說,瓊可能是故意的。這一場無意的攪局,就此拉開了兩人斗爭的序幕。后來瓊跳槽到華納影視,兩人的斗爭開始上升至巔峰-----爭奪華納一姐位置。
有人說,演員這個職業是吃“青春飯”的,貝蒂和瓊都認識到因為自己的青春不再,人氣嚴重下滑。于是在1962年兩人暫時的握手言和,合作了一部《蘭閨驚變》。美劇《宿敵》正是以此為背景,展開貝蒂和瓊的斗爭史。因為這部影片當時轟動一時,誰都沒有想到華納旗下被稱為宿敵的兩人居然合作了一部影片!不僅如此,兩人在拍攝過程中,依然在不斷地向一些小報大抖對方的黑料,而且越演越熱烈。直到奧斯卡之夜,同是《蘭閨驚變》主演的兩人,瓊沒有得到提名,而貝蒂得到了,雖然她并沒有獲獎。《蘭閨驚變》導演從中看出了商機,趁熱打鐵開拍《最毒婦人心》,卻不承想,因為貝蒂的一次爆料,瓊已經60歲了!言下之意是她已經太老了,不能拍戲了。瓊不得不借病退出影片拍攝,甚至退出了好萊塢。于是,兩人的斗爭,暫告一段落。瓊去世后,斗爭才是真正的結束,這期間有不少人借此余熱牟取利益,連貝蒂被采訪的時候,總會被問到和瓊相關的事情。
這段長達三十年的娛樂圈斗爭史,黑料一個比一個勁爆,兩人吵來吵去,言辭刻薄,甚至毫不猶豫地直接在對方的傷口上撒鹽,簡直是在拼勁生命“撕逼”。所有人都在她們的笑話,一天沒有關于她們的新聞就覺得像缺少了什么。整個好萊塢因為這事,熱點不減,吸引了不少媒體爭相前去等著爆料。
今天我們再來看這件事,除了看熱鬧之外,也要冷靜下來思考一下這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為了炒作?
在我看來,“利用”這兩字在貝蒂和瓊的身上得到了極為細致的體現。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演員若想增加自己的人氣,要么拼命拍戲,要么制造一個又一個可供人八卦的新聞。作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兩人來說,年齡成為導致她們人氣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會握手言和拍同一部戲并不奇怪。美劇《宿敵》中,兩人剛開始也就在片場里吵一吵,誰也不敢說這個電影一上檔就能獲得群眾的青睞,甚至拿到奧斯卡獎項。華納影視的老總看完剪輯片后,發現了商機,因為《蘭閨驚變》的原著和兩人的現實生活太相似了,更為難得的是,像原型的她倆雙雙出演。作為商人的他,要制造出一個新聞,再次引起兩人激烈的爭斗,這樣觀眾就會帶著好奇去看這部影片,企圖在其中找出她們有沒有假戲真做的情節。當然,他絕不會親自去做這個事情,導演成為了替罪羊。一切如老總計劃的那樣,貝蒂和瓊就此展開了新一輪的爭斗,再一次成為美國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看似是華納老總為了電影而利用她們,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很難說貝蒂和瓊沒有感覺出來老板在利用她們,否則的話,吵了這么多年,不累嗎?又或者為了某一個看起來很雞毛蒜皮的小事,把過去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三五次的來回說,難道不煩嗎?所以說她們其實是懂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借此吸引人的眼球,提升她們的人氣。觀眾也在利用她們來給自己的生活增添趣味,八卦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只不過明星往往是被利用最多的群體。
比之貝蒂和瓊的這個好萊塢有名的丑聞,今天微博上所謂的口水戰簡直是大巫見小巫。但是,丑聞、緋聞終究是為了嘩眾取寵的一種方式,看看就好,不必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