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27
周末繼續之前關于設計的留言,進入設計*臺北之旅,顛覆認知新感悟,在分享會上,我們看到的設計師們就是想到了就立馬行動,行動中不斷地思考再修改再創作的一個團體。
朋友就坦言之前在做設計項目的時候,常常是反復的修改,客戶還不一定滿意,甚至還有可能重新來過。
臺北為何能夠獲得2016年的世界設計之都?究竟憑什么?就憑借一個臺北故宮,一個臺北101嗎?
我們總是忘記設計的基礎是”人”,我們總是忽略在自己城市空間中的體驗,而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就是一場”重新定義設計的運動”.它不僅讓我們這群書友對臺北有了全新的認識,更是由內到外感受到臺北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與迸發出的設計能量.
? ? 要知道,臺北的參選,提前好幾年準備,從一個略蒼老的城市出發尋找新的Idea,重新認識以人為本的設計,找到差異性再創作,比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 URS=Yours你的、我的、大家的),政府提供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將文化創意的點子埋在老舊街道中。導演辛建忠不斷的在現場找到透過設計思考改變社會的方程式:理解->參與->行動->改變->感動。這些過程所產生的感動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在臺北地圖上的每一個角落,用愛把它們串起來,讓更多人看見和感受那份美好的心意。于是找到了切入點,拍出來了六個真實虛擬的故事申報世界設計之都,臺北也成功做到了。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關于市場小學計劃的設計故事:
? ? 市場逛得多了吧?老師帶著小學生們去老市場上課,罕見吧?設計師讓菜市場變成了生活學習教室,有市場英語版報,有店里的故事牌,小朋友可以向店主問所有奇怪問題……
這里不得不提到臺北水越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周育如,她懷念小時候爸爸媽媽帶她去市場的情形,她看到了在臺灣這種傳統市場開始逐漸走向沒落,連成年人都已經很少去市場了,更別說小朋友們了,她想到要改變,于是開始去行動,去印度,日本還有荷蘭等各個地方看不一樣的市場,去考察,去思考去設計,去和政府和市場店主溝通,讓改變成為了可能,才有了臺北獨特的市場小學計劃,把教育融進了生活。周育如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設計不那么高冷,走進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市場小學計劃和小招牌設計等成功案例,讓設計師們深信:再小的個體,也應有自己的態度,一點小小的設計,就可以為生活帶來美好. 2006年,她提出“都市酵母”計劃,希望每一個人都像酵母一樣,去影響周邊的人、改變身邊的環境,讓大家愛上自己居住的地方。而設計,就是她的酵母。想到就做到的絕佳例子。
? ? 設計師在設計中去思考,達到了真正有價值的認知升級.在差異中成長,帶來了改變,給我們傳遞著溫暖,我們相信美好的設計也會繼續…..把生活的美好繼續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