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女那伽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則哲學笑話,貌似是這樣的:有人問柏拉圖:“什么是人?”柏拉圖曾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人是沒有羽毛兩腳直立的動物?!庇谑?,提問的人不懷好意地舉著一只腿了毛的雞說:“這就是人!”
對人類來說,柏拉圖的定義是荒謬的,但是在其它動物眼中,恐怕柏拉圖的定義才是正確的。
我們常常會把其它動物放在人類之下,并以是否對人類有用,分為“有益”的和“有害”的。而動物(以下,凡是“動物”一詞,以普遍的認識為準,均不包括人)的分類,也是簡單粗暴:可以吃的和不能吃的。
人在發明工具之前,可以說非常脆弱。沒有尖牙利爪,沒有足夠彪悍的體力,沒有可以御寒的皮毛,還有一個消耗全身大部分能量的腦袋,使得人無法耐得住饑餓,典型的脆皮一個。所以,正如這本書所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正是文明人類擺脫被捕食的歷史”。
所以,人為什么要發明工具?因為沒有工具,人類作為大自然中的美味之一,早就死翹翹了。
直到現在,人類雖然掌握了很多先進的工具,不再像遠古時期那樣輕易會被動物吃掉,但人對被吃掉這種恐懼,依然存在。
比如,很多恐怖片就以此為題材?!洞蟀柞彙?、《狂蟒之災》、《食人魚》、《侏羅紀公園》系列……無一不是普通的人類,在擁有大殺器的食肉動物面前,有多么無助。故事的結局,當然都是人類獲得全面勝利,靠著工具,更強大的殺器,干掉那些想吃掉人類的家伙。
如果沒有工具,人類是不是只能被吃?這本書用一個個有趣的例子,告訴你,在那些比人類強悍的食肉動物面前,人類要怎么辦才能活下去。
總的來說,不外乎幾個要點:躲藏、逃跑、反擊或自救!
先來說躲藏。既然知道那些動物是來吃你的,能躲就躲,不要找死。作者在介紹每一種吃人的動物之前,都聲明了這一點。比如蟄死人不償命的胡蜂,通常在花蜜多、草叢茂盛的地方筑巢,人類喜歡春游,出去野外浪的時候,就別去胡蜂出沒的地方招惹它們,也別噴香水、花露水什么的,那些香味除了讓你伴侶心神搖曳之外,還會勾引胡蜂來狂轟濫炸。
萬一遭遇了食肉動物,跑不過的時候,或者能躲起來的時候,趕緊把自己藏起來。比如,你可以躲在下風處,跟熊玩“躲貓貓”,因為下風處,熊聞不到你的味道。
藏不住的時候,就只能逃跑了。當然,你要非得跟獵豹什么的賽跑,只能是被吃。有些不太靈活的動物,或者地形有利的情況下,還是可以嘗試逃跑的。比如書中所說遭遇野豬,你可以花樣逃跑,一會跑成S形,一會跑成B形(當然是玩笑?。?,因為野豬不擅長急轉彎,這樣跑可以幫助你拉開與野豬的距離,找到合適的大樹,趕緊躥上去。
逃無可逃,避無可避的情況下,就只能奮力一搏了。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任何工具的人,在被餓急眼了的食肉動物追上后,都沒什么反抗的機會。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比如,書中介紹了非洲土著部落獵殺巨蟒的方法,參照此法,總結出一套對付蟒蛇的“組合拳”。
要點有:
1.抱頭撐開手肘
2.保證身體所有背面貼地
3.屈膝彎腰快、準、狠
4.控制蛇的吞咽速度
大功告成之后,你像脫裙子一樣脫下蛇嘴,然后就可以抱著巨大的蟒蛇回家嘚瑟了。
我思考了一下,這套“組合拳”確實難度太高,沒事還是不要去亞馬遜去實踐了。
這本書用一種有趣的方式,介紹了大多數對人類生命存在威脅的動物。森林之王——老虎,佛祖才能駕馭的猛獸——獅子,全能冠軍——美洲豹……然而,這些兇猛、彪悍的動物,現在卻有很多瀕臨滅絕。
搞笑之余,作者將人類放進大自然的食物鏈中,放下人類的自高自大,以一種平等視角,帶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和這個世界的關系。
我們總是說吃人是邪惡的、殘忍的,大部分以此為題材的恐怖片,也貫穿著這種思路。然而,在大自然中,人類花樣虐殺那么多動物,“猴腦”、“三吱兒”,哪一個不比動物殘忍?動物吃人,常常是為了生存。有些兇猛的食肉動物,在吃飽了的情況下,只要你不去惹它,它們是不會主動撲過去吃人的。所以,為什么人不可以被動物作為食物吃掉呢?
記得《藏地密碼》系列中,寫到那片傳說中的“天堂”——香格里拉。書中的人,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這片傳說中的蜜土。然而,他們發現,那里生活著的,是大量史前動物。那里沒有蜜和奶,只有茂密的叢林,和叢林中隱藏的或大或小的“獵手”。
對人類來說,那里并不是天堂,而對那里生存的動物來說,那里沒有人類的染指、破壞,的確是天堂。
動物兇猛,然并不兇殘,人類要當心的,是自身的自以為是。
P.S.本書宣稱“要么被嚇死,要么被笑死”。讀書的過程中,幾次忍不住哈哈大笑,然而,我看著看著,居然看餓了!于是,煮了一大碗泡面,繼續邊吃邊看。